去矣行

〔唐代〕杜甫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作品简介

《去矣行》是杜甫以鹰燕对比明志的杂言古诗,展现其刚直不阿的人格精神。前四句以"鞲鹰"(猎鹰)与"堂燕"的意象对举,构成自由与依附的尖锐对比;"野人旷荡"的自我剖白,直斥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态;末二句"餐玉法"(修仙之术)与"蓝田山"(隐逸之地)的选择,在戏谑中完成对权贵的决绝告别。全诗节奏短促,语气峻急,将李白式的豪放与杜甫特有的沉痛融为一体,是其早期诗风的重要见证。

创作背景

《去矣行》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杜甫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兵器库的闲职)时。安史之乱爆发前夕(755年十一月),诗人对腐败朝政彻底失望。"餐玉法"讽刺玄宗好道教求长生,"蓝田山"实指弃官归隐。诗中"鞲鹰"意象,正是44岁的杜甫对自我命运的最终确认——宁做困顿的自由者,不为富贵的笼中禽。

翻译注释

翻译

先生,你不见那放鹰人臂套上的鹰, 一旦吃饱后就迅速飞去。

怎么能作那厅堂上的燕子, 只知衔泥为自己筑巢去依附时贵的权势之家。

我这个人生性心胸开阔不受约束,缺少一副厚脸皮, 怎么可以久处在王侯权贵之中呢?

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暂且进入蓝田山去试一试吧。

注释

(1)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

(2)飞掣:犹飞去。

(3)燕:比喻小人。

(4)靦颜:犹厚颜。

(5)蓝田:山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出玉。

全文拼音版

xíng
jūnjiàngōushàngyīngbǎofēichè
yānnéngzuòtángshàngyànxiányán
rénkuàngdàngtiǎnyánjiǔzàiwánghóujiān
wèishìnángzhōngcānmíngcháoqiělántiánshā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水夫谣

〔唐代〕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逆风上水万斛重,前驿迢迢后淼淼。

半夜缘堤雪和雨,受他驱遣还复去。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到明辛苦无处说,齐声腾踏牵船歌。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题长安主人壁

〔唐代〕孟浩然

久废南山田,叨陪东阁贤。

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

枕籍琴书满,褰帷远岫连。

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

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

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

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唐代〕鲍溶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暮春游西湖北山

〔元代〕杨载

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乌江

〔唐代〕孟迟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