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赞上人》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寄给僧人赞公(上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赞公结邻隐居的愿望。诗中详细描述了理想隐居地的自然环境,展现了杜甫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叙述平实,在琐碎的选址细节中流露出深厚的情感和超脱的精神追求。
寄赞上人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寄赞上人》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期。赞公为杜甫在长安旧识,时亦流落秦州。诗中"西枝西"指秦州西枝村,杜甫曾与赞公实地考察隐居地;"虎穴"、"龙泓"皆为实地景观。诗人计划"买茅屋"与赞公结邻,反映其经历政治挫折(疏救房琯被贬)后的避世心态,是其"求田问舍"诗的代表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那天在阴崖下走那么多路真够受的。
我发现西枝村一带重冈北起,日照很长,真是一个好地方。
我很想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事情虽未办成,可并不死心。
又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种作物能够丰收。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新进重犯的老牙痛病好了以后,
再邀您到西谷去,徘徊于虎穴之上,面对龙潭而恣意观赏。
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林丘之间有小路可通。
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雅的啊!
注释
(1)赞上人:即赞公和尚,杜甫好友。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作为对僧人的敬称。
(2)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
(3)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
(4)卜邻:选择邻居。
(5)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6)未便:不便。
(7)竟日:终日,整天。
(8)买:一作“置”。
(9)杉:指树。
(10)黍:一作“漆”,又作“桼”,漆树。
(11)亭午:中午。
(12)石:一作“沙”。
(13)塞:一作“寒”。
(14)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
(15)齿疾:才病。
(16)廖:病愈。
(17)裴回:今作“徘徊”。
(18)虎穴:指西谷山之胜,非实地。
(19)面势:对面。
(20)龙泓:指西谷水之胜,非实地。
(21)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22)径:一作“遥”。
(23)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24)风流:风雅。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寄赠吴门故人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覆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寄彭民望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寄远十一首·其十
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氏书。
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
行数虽不多,字字有委曲。
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
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
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
寄远十一首·其二
青楼何所在,乃在碧云中。
宝镜挂秋水,罗衣轻春风。
新妆坐落日,怅望金屏空。
念此送短书,愿同双飞鸿。
寄崔侍御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脁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寄欧阳舍人书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愧甚,不宣。巩再拜。
寄友用韵
怀人坐长夜,帷灯暖幽光。
耿耿积繁绪,忽忽如有忘。
玄景逝不处,朱炎化微凉。
相彼谷中葛,重阴殒衰黄。
感此游客子,经年未还乡。
伊人不在目,丝竹徒满堂。
天深雁书杳,梦断关塞长。
情好矢无斁,愿言觊终偿。
惠我金石编,徽音激宫商。
驰辉不可即,式尔增予伤。
馨香袭肝膂,聊用中心藏。
寄人·其二
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
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寄权器
露湿青芜时欲晚,水流黄叶意无穷。
节近重阳念归否,眼前篱菊带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