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中秋月色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前两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描绘了中秋之夜云散月出的清丽景象;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由景入情,表达了对良辰易逝、人生漂泊的怅惘。全诗语言凝练,意境空明,将寻常的月夜之景与深沉的人生哲思融为一体,是苏轼中秋题材中的经典之作。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阳关曲·中秋月》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中秋,时苏轼四十一岁。诗人时任徐州知州,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明月。诗中“此生此夜”暗含兄弟聚少离多的无奈,“明月明年”则预示未来行踪难测的漂泊。此诗后因情感真挚被谱入乐曲《阳关三叠》,成为离别传唱的名篇。
翻译注释
翻译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注释
(1)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2)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3)银汉:银河。
(4)玉盘:指月亮。
全文拼音版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
阳关曲·答李公择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小秦王·柳浪闻莺
香雾濛濛不肯收。丝丝垂柳绾春愁。
玉骢也解游人意,却听莺声便欲留。
阳关曲·赠张继愿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前古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小秦王·其二·归燕
去向潇湘路若何。乱云如墨水如罗。
痴心识著江南好,只道朱门世上多。
渭城曲·春风送客渭城西
春风送客渭城西,折柳亭前落日低。
骢马渐随尘影没,黄鹂飞上戍楼啼。
小秦王·蔷薇
粉墙高处遍蔷薇。烂漫红英映夕晖。
月下朦胧疑覆锦,赚郎收拾刺郎衣。
小秦王·其一·归燕
补垒衔泥记旧家。空梁惜别语周遮。
小楼人倚斜阳里,未掩轻寒六扇纱。
小秦王·闻笳
寒食笳声动地来。小窗鸡叫梦儿回。
看看剪纸招魂候,不到沙场也自哀。
阳关曲·题送别图
送君凌晓出青门。别语悽然酒一尊。
亸鞭径取莫回首,愁杀归时无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