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作品简介

《阳关曲·中秋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中秋月色为题材,抒发了诗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前两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描绘了中秋之夜云散月出的清丽景象;后两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由景入情,表达了对良辰易逝、人生漂泊的怅惘。全诗语言凝练,意境空明,将寻常的月夜之景与深沉的人生哲思融为一体,是苏轼中秋题材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

《阳关曲·中秋月》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中秋,时苏轼四十一岁。诗人时任徐州知州,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明月。诗中“此生此夜”暗含兄弟聚少离多的无奈,“明月明年”则预示未来行踪难测的漂泊。此诗后因情感真挚被谱入乐曲《阳关三叠》,成为离别传唱的名篇。

翻译注释

翻译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注释

(1)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2)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3)银汉:银河。

(4)玉盘:指月亮。

全文拼音版

yángguān··zhōngqiūyuè
yúnshōujìnqīnghányínhànshēngzhuǎnpán
shēngchánghǎomíngyuèmíngniánchùkàn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豪放洒脱,开宋词豪放派先河,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豁达乐观。书法、绘画亦有造诣,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的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