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转衰时期的诗史之作,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震撼人心。诗中"国破山河在"开篇即呈巨大张力,"城春草木深"以自然茂盛反衬人烟萧条,"感时花溅泪"赋予景物以悲情,"恨别鸟惊心"将个人遭遇时代化,"烽火连三月"直指战乱残酷,"家书抵万金"道尽乱世亲情。全诗语言凝重沉郁,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创造了"沉郁顿挫"的杜诗典范。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春望》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年)三月,杜甫身陷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时年46岁的诗人目睹"胡骑满城畿"的惨状,将"白头搔更短"的自身形象与"国破"景象交融。作品诞生于盛唐文明遭遇毁灭性打击的历史节点,其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高度统一,标志着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成为记录时代苦难的"诗史"。
翻译注释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7)溅泪:流泪。
(8)恨别:怅恨离别。
(9)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10)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11)抵:值,相当。
(12)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3)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14)浑:简直。
(15)欲:想,要,就要。
(16)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