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2)破:陷落。

(3)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4)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5)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6)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7)溅泪:流泪。

(8)恨别:怅恨离别。

(9)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10)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11)抵:值,相当。

(12)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13)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14)浑:简直。

(15)欲:想,要,就要。

(16)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春望拼音版

chūnwàng
guóshānzàichéngchūncǎoshēn
gǎnshíhuājiànlèihènbiéniǎojīngxīn
fēnghuǒliánsānyuèjiāshūwànjīn
báitóusāogèngduǎnhúnshèngzān

作品简介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转衰时期的诗史之作,以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震撼人心。诗中"国破山河在"开篇即呈巨大张力,"城春草木深"以自然茂盛反衬人烟萧条,"感时花溅泪"赋予景物以悲情,"恨别鸟惊心"将个人遭遇时代化,"烽火连三月"直指战乱残酷,"家书抵万金"道尽乱世亲情。全诗语言凝重沉郁,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创造了"沉郁顿挫"的杜诗典范。

创作背景

《春望》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年)三月,杜甫身陷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时年46岁的诗人目睹"胡骑满城畿"的惨状,将"白头搔更短"的自身形象与"国破"景象交融。作品诞生于盛唐文明遭遇毁灭性打击的历史节点,其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的高度统一,标志着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成为记录时代苦难的"诗史"。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春望

〔清代〕李氏

鸟语绵蛮度短墙,朝霞催起早梳妆。

自从不上楼头望,春色飘零到海棠。

春望

〔清代〕倪人穆

不为寻春过小园,携筇偶自谢尘喧。

潇潇洒洒身无累,见见闻闻道亦存。

高树绿繁栖鸟乐,夕阳红丽照衣温。

遥看五老云过处,悔未携来酒一樽。

春望

〔明代〕赵焞夫

寒食萧条野望阴,一枝筇竹日行吟。

出尘笑我烟霞骨,逝水还谁日月心。

薇蕨长时知雨足,鹧鸪啼处怨山深。

连年烽火何尝息,残烧而今尚满林。

春望

〔元代〕刘崧

荒城人散草如烟,豺虎西来望市廛。

肠断城南望城北,春深无计得归田。

春望

〔宋代〕方岳

春深酒熟溪桥鼓,午过斋闻野寺钟。

花不知名香自永,倚风临水为谁容。

春望

〔明代〕释函是

多情每笑无酬处,独上高楼望远空。

细雨自零春岸迥,斜风偏送柳条东。

百年暗逐江蓠暮,万事销归山槿红。

寥落莫愁头白尽,死生宁不与人同。

春望

〔明代〕郑学醇

霖雨发初霁,孤云湿犹飞。

遥峰浮积翠,水际涵轻晖。

悠然恣所适,采采新蕨薇。

岂无同心人,形迹与我违。

春风自骀宕,日暮吹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