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晚年漂泊湖南时的暮归抒怀之作。诗人通过黄昏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发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和对时局动荡的忧愤。全诗语言凝练,意境苍凉,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苦难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晚期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暮归》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秋,杜甫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期。诗中"桂水"指湘江支流,"秦川"谓关中故乡;"多鼓鼙"反映当时吐蕃入侵、军阀混战的局面。年近六旬的杜甫见暮色中"白鹤栖"、"乌啼"景象,触发"年过半百不称意"的身世之悲,是其生命最后阶段"老病有孤舟"处境的真实写照。
翻译注释
翻译
秋箱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
(1)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
(2)梧:梧桐。
(3)柝:击柝即打更。
(4)乌:乌鸦。
(5)客子:作者自谓。
(6)捣练:捣洗白绸。
(7)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
(8)阙:缺。
(9)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
(10)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11)不称意:不如意。
(12)杖藜: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四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暮春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暮春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归山中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暮春游西湖北山
愁耳偏工著雨声,好怀常恐负山行。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倦憩客犹勤访寺,幽栖吾欲厌归城。
绿畴桑麦盘樱笋,因忆离家恰岁更。
暮春遇雨
暖风吹雨浥¹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高楼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