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诗人晚年漂泊时期。诗中通过对早春景物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亲友离散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展现了杜甫晚年诗歌的艺术魅力。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
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他日一杯难强进,重嗟筋力故山违。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杜甫寓居夔州时期。诗人见腊月春意早萌,触景生情。诗中"燕子"、"黄鹂"等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喻时光飞逝;"亲知见面稀"道出晚年孤独;"故山违"则表达归乡无望的怅惘。此时安史之乱虽平,但诗人仍漂泊异乡,诗作反映了其晚年复杂的心境。
翻译注释
翻译
春意萌动,想象中即幻现出一片春光烂漫之景:燕子飞入山间,黄莺在枝上啼鸣。
临水岸边开满的粉红的桃花,轻飘飘的柳絮沾点人的衣裳。
春天来临一定能长久地大开心怀,人已衰老亲朋故旧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来年春天可能喝一杯酒都勉强,故里难归,不觉又重嗟累叹起来。
注释
(1)即看:马上可看到,言春来之速。
(2)山扉:山门,泛指山里。
(3)岂有:岂不有,将有。
(4)翠微:山腰春色。
(5)他日:指来春。
(6)故山:指长安。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鏁壁间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十一月十二日枕上晓作
竹响风成阵,窗明雪已花。
柴扉吟冻犬,纸瓦啄饥鸦。
宿酒欺寒力,新诗管岁华。
日高犹拥被,蓐食愧邻家。
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
接淅报官府,敢违王事程。
宵征江夏县,睡起汉阳城。
邻里烦追送,杯盘泻浊清。
祗应瘴乡老,难答故人情。
十二郎·垂虹桥
素天际水,浪拍碎、冻云不凝。记晓叶题霜,秋灯吟雨,曾系长桥过艇。又是宾鸿重来后,猛赋得、归期才定。嗟绣鸭解言,香鲈堪钓,尚庐人境。
幽兴。争如共载,越娥妆镜。念倦客依前,貂裘茸帽,重向淞江照影。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迎醉面,暮雪飞花,几点黛愁山暝。
十日菊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
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
陌上风光浓处,第一寒梅先吐。
待得春来也,香消减,态凝伫,百花休漫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