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

〔明代〕袁宏道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楼,见飞瀑这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碧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游人坐石上,潭色浸肤,扑面皆冷翠。

良久月上,枕涧声而卧。一客以文相质,余曰:“试扣诸泉。”又问,余曰:“试扣诸涧。”客以为戏。余告之曰:“夫文以蓄人,以气出者也。今夫泉,渊然黛,泓然静者,其蓄也。及其触石而行,则虹飞龙矫,曳而为练,汇而为轮;络而为绅,激而为霆;故夫水之变,至于幻怪翕息,无所不有者,气为之也。今吾与子历含,涉三峡,濯涧听泉,得其浩瀚古雅者,则为六经;郁激曼衍者,则骚赋;幽奇怪伟,变幻诘曲者,则为子史百家。凡水之一貌一情,吾直以文遇之。故悲笑歌鸣,卒然与水俱发,而不能自止。”客起而谢。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崖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而少进,石愈嵌,白日蒸厓,如行热冶中。向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备,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熟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颠,入黄崖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文殊塔,观瀑。瀑注青壁下,雷奔海立,孤搴万仞,峡风逆之,帘卷而上,忽焉横曳,东披西带。

诸客请貌其似,或曰:“此鲛人输绡圆也。”余:“得其色。然死水也。”客曰:“青莲诗比苏公白水佛迹孰胜?”余曰:“太白得其势,其貌肤;子瞻得其怒,其貌骨,然皆未及其趣也。今与客从开先来,欹削十余里,上烁下蒸,病势已作,一旦见瀑,形开神彻,目增而明,天增而朗,浊虑之纵横,凡吾与子数年陶汰而不肯净者,一旦皆逃匿去,是岂文字所得诠也?”山僧曰。“崖径多虎,宜早发。”乃下,夜宿归宗寺。次日,过白鹿洞,观五老峰,愈吴障山而返。

作品简介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是明代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共记两天游程。作者一面与同游者观瀑,一面评论诗文,他以山水为喻,发表了对诗文的卓越见解。游程第一天,作者写了他在开先寺近旁之青玉峡观瀑的情景;游程第二天,作者写了他在黄岩寺内文殊塔上观瀑的情景,接着写塔畔评诗。

全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和议论三种,而以议论为主。议论诗文又和描摹山水相扣拢。记叙、议论和水势的描写都结合得十分精当,都能独出心裁地发挥为文之道。文章的交代照应自如,排比颇见精神。

创作背景

约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袁宏道的长兄袁宗道去世,袁宏道心情沮丧,断绝荤腥好几年,更失去了外出做官的兴趣。在家居生活期间,游历了庐山、太和、桃源等名胜,《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此文就是他游历庐山之后写的一篇游记。

翻译注释

翻译

庐山的正面在南康,数十里皆是悬崖峭壁。水从崖壁的缝隙流出,自万仞高处直落,水势不可能不垂竖跃舞,所以多凌空而下的瀑布,而以开先寺的瀑布最为壮美。登上望瀑楼,见凌空而下的瀑布只有半截,不大畅快。沿着崖壁转个弯,见到青玉峡,峡山苍翠矗立。瀑水汇集成潭,巨石在潭下横卧侧布。瀑水掠过潭面,与巨石相遇,经过啮咬争斗,不能取胜,久久才收敛起狂态,斜斜擦过,从巨石脚下流走。游人坐在石上,潭水碧绿浸肤,清冷之气与翠绿之色扑面而来。

好久月亮升起,躺在床上涧水之声不绝于耳。一个游客向我询问写文章的道理,我说:“试向山泉询问”。他又问,我说:“试向涧水询问。”游客以为我在开玩笑。我告诉他说:“写文章从含蓄入手,以气势行文。如今那泉水,汇成静止的黛色的深潭,这就是它的含蓄。及至它在流动中与石头相碰撞,就像彩虹一样飞舞、蛟龙一般矫捷,拖曳成为白练,汇集成为车轮,缠绕成为腰带,激荡成为雷霆,所以水的变化,达到奇幻迅疾、无所不有的境界,这是它的气势造成的。如今我与您游历了含峪,涉过了三峡,在山涧洗脚,在泉边听水响,那浩瀚古雅的水,就是‘六经’;那郁抑激溅延绵不断的水,就是骚赋;那幽奇怪伟、变幻曲折的水,就是历史著作和诸子百家之文。水的每一种状态、每一种精神,我都直接表现在文章当中,所以我的文章悲笑歌鸣,突然与水一起进发,而不能自止。”游客站起来表示感谢。

第二天一早起床,再到峡中看香炉峰上紫色的云烟,为之心动。僧人说:“到黄岩寺的文殊塔,才能看到瀑布的最大气势。”我们拄杖前往,磴道狭窄而且多弯,芒草割人脸面。走了一小段路,崖石越加高峻。烈日蒸崖,人恰似走在酷热的冶炼炉当中,听见游客们都发出轻声的嗟叹。走了一半路,大家都精疲力竭,游客昏昏沉沉,担心会失足堕下,一个游客眼睛昏花想往回走。我说:“恋惜身体性命,为什么要来游山?况且与其死在床席之上,怎能比得上死在一块清冷的石头上啊!”游客大笑,勇气百倍。片刻,我们登上山顶,走进黄岩寺。稍作歇息,转到前岭,在文殊塔下席地而坐观赏瀑布。瀑布直注青壁之下,如雷奔海立,独取那万仞高空,峡风逆吹,它像帘子一般上卷,忽然横拖,东披西带。

游客们请人形容它像什么。有人说:“这是《鲛人输绡图》。”我说:“《鲛人输绡图》只是水色像它,但那是死水。”游客说:“青莲居士写庐山瀑布的诗句与苏公《白水佛迹》诗写罗浮山瀑布的诗句相比,谁的诗写得更好?”我说:“太白的诗写出了瀑布的气势和它的形状皮肤,子瞻的诗写出了瀑布的怒吼之声和它的形貌骨架;但都未能写出它们的旨趣。如今与您从开先寺来,走了十多里倾侧陡峭的山路,上炼下蒸,病势已起,一旦看见瀑布,形体舒展精神振作,眼睛变得更加明亮,天空变得更加明朗,我与您淘洗数年而无法洗净的纵横于心中的浊世之思虑,一朝便都逃匿而去,这难道是文字所能诠释的吗?”山中的僧人说:“山崖的路上多老虎,宜早点起行。”于是我们便下山。晚上在归宗寺住宿。第二天过访白鹿洞,观赏五老峰,越过吴障山返回。

注释

(1)开先寺:在庐山南麓鹤鸣峰下。据传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璟读书于此,乃建寺,名开先。

(2)黄岩寺:该寺在双剑峰东麓,为唐代(815)高僧智常所建,以附近之黄岩石而得名。

(3)庐山之面:庐山的正面。

(4)南康:指南康府治星子县城。

(5)森竖跃舞:像森林般直立,如跳跃样舞动。

(6)啮而斗:水咬住岩石地展开一场搏斗。啮,咬。此处指山泉冲上岩石。

(7)敛狂斜趋:收起狂放的姿态,斜斜地快流过去。

(8)潭色浸肤:指池中水色浸入人的皮肤。

(9)扑面皆冷翠:指满脸映成翠绿,令人有寒凉之感。

(10)一客以文相质:一位游客拿文章作法来问我。质,诘问。

(11)试扣诸泉:即试扣“之于”泉,试以文章在泉水边敲击。之是代词,代作文之道;于是介词,在。

(12)文以蓄人:作文之道要凭蓄养学识人手。蓄,蓄养。

(13)以气出:写出的文章流露着生气勃勃的韵味。气,气韵。

(14)渊然黛,泓然静:泉水深深,显出青黑色的静止之状。渊和泓都是水深的意思。

(15)虹飞龙矫:像虹样飞腾,龙样昂起。矫,高昂;抬起。

(16)络而为绅:纠缠着仿佛成了宽大的衣带。

(17)幻怪翕息:片刻间幻化成许多奇形怪状。翕息,顷刻。

(18)气为之也:是气势使它(水)形成这种状态的。

(19)濯涧听泉:在山涧中洗涤,耳听着泉水淙淙。

(20)浩瀚:同“浩汗”“浩涆”。水势盛大。后引申为阔大、纷繁。

(21)古雅:古朴典雅。

(22)六经:古代儒家的六种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23)郁激:情绪忧郁而心情愤激。

(24)曼衍:无穷的变化;不断的发展。

(25)骚赋:骚,指战国末期楚国屈原所作的《离骚》。

(26)子史百家:子,指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家著作。史,指《春秋》《国语》《国策》《史记》《汉书》《通鑑》等书。百家,泛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汉书·武帝纪》:“表章六经,罢黜百家。”该书《艺文志》载诸子一百八十九家。此处百家,系言其成数。

(27)吾直以文遇之:我直接用文章来跟它相投。之,代词,代水。

(28)卒:同“猝”。突然。

(29)客起而谢:客人起立而道谢。

(30)芒草:多年生大草本禾本科植物。

(31)白日蒸厓:炎热的太阳照在山坡上像蒸发出的热气那样滚烫。

(32)如行热冶中:人仿佛在热火的熔炼中行进。

(33)笫:铺在床上的竹垫,后代指床铺。

(34)雷奔海立:似响雷般滚动,如海浪般直立。

(35)帘卷而上:像竹帘样地朝上卷动。

(36)请貌其似:请(您)描绘一下瀑布的形状。貌,描画,名词用如动词。

(37)鲛人:鲛同“蛟”。传说中的人鱼。

(38)得其色:这是说鲛人输绡图的比拟合乎瀑布的白色水流。其,代词,代瀑布。

(39)然死水也:然而这种比拟只能比出它是一条静止不动的水柱。

(40)青莲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苏公白水佛迹:苏轼的《白水山佛迹岩》诗。

(41)其貌肤:它的形式是壮美的。肤,美。

(42)其貌骨:它的形式是强毅的。骨,强毅,作品的笔力。

(43)未及其趣:没有显示出瀑布的风致。趣,风致。

(44)形开神彻:形体舒畅,精神通泰。

(45)浊虑之纵横:心中交错着的浑浊的思虑。纵横,交叉错杂状。

(46)是岂文字所得诠也:这难道是文字所能阐明的吗?

(47)发:出发。

全文拼音版

kāixiānzhìhuángyánguān
shānzhīmiànzàinánkāngshùshíjiēshuǐcóngxiàchūwànrènzhíluòshìsēnshùyuèfēiduōérkāixiānwèijuéshèngdēngwànglóujiànfēizhèbànshénchàng沿yánérzhéqīngxiáxiácānghuìwèitánshídāngxiàhéngyǎnshuǐlüètánxíngshínièérdòushèngjiǔnǎiliǎnkuángxiéqīnzhǐéryóurénzuòshíshàngtánjìnmiànjiēlěngcuì
liángjiǔyuèshàngzhěnjiànshēngérwénxiāngzhìyuēshìkòuzhūquányòuwènyuēshìkòuzhūjiànwèigàozhīyuēwénrénchūzhějīnquányuānrándàihóngránjìngzhěchùshíérxínghóngfēilóngjiǎoérwèiliànhuìérwèilúnluòérwèishēnérwèitíngshuǐzhībiànzhìhuànguàisuǒyǒuzhěwèizhījīnzihánshèsānxiázhuójiàntīngquánhàohànzhěwèiliùjīngmànyǎnzhěsāoyōuguàiwěibiànhuànzhěwèizishǐbǎijiāfánshuǐzhīmàoqíngzhíwénzhībēixiàomíngránshuǐérnéngzhǐérxiè
chénzhìxiáguānxiāngyānxīndòngsēngyuēzhìhuángzhīwénshūshìnǎizhàngérwǎngdèngxiáqiěduōzhémángcǎorénérshǎojìnshíqiànbáizhēngxíngzhōngxiàngwénzhūjiēyǒujiētànshēngzhìbànjiēbèiyóuzhěhūnhūnchóuduòxuànfǎnyuēliànmìngyòngyóushānqiěérchuángshúruòpiànlěngshíxiàoyǒngbǎibèiqǐngzhīdiānhuángshǎodìngzhéérzhìqiánlǐngwénshūguānzhùqīngxiàléibēnhǎiqiānwànrènxiáfēngzhīliánjuǎnérshàngyānhéngdōng西dài
zhūqǐngmàoshìhuòyuējiāorénshūxiāoyuánránshuǐyuēqīngliánshīgōngbáishuǐshúshèngyuētàibáishìmàozizhānmàoránjiēwèijīncóngkāixiānláixuēshíshàngshuòxiàzhēngbìngshìzuòdànjiànxíngkāishénchèzēngérmíngtiānzēngérlǎngzhuózhīzònghéngfánzishùniántáotàiérkěnjìngzhědànjiētáoshìwénsuǒquánshānsēngyuējìngduōzǎonǎixià宿guīzōngguòbái鹿dòngguānlǎofēngzhàngshānérfǎn

作者介绍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公安三袁"之领袖。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创"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之风。其散文清新流畅,小品文尤佳,《满井游记》《虎丘记》等写景抒怀,活泼自然。诗作真率浅白,多写闲适生活。著有《袁中郎全集》,其文学革新思想对晚明"性灵文学"发展影响深远,成为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之一。

袁宏道的诗

相关推荐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宋代〕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石涧记

〔唐代〕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游西山小记

〔明代〕李流芳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西山匌匒,与波光上下。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缀发。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

予信宿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跨蹇而归。由青龙桥纵辔堤上。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顾而乐之,殆不能去。

先是,约孟旋、子将同游,皆不至,予慨然独行。子将挟西湖为己有,眼界则高矣,顾稳踞七香城中,傲予此行,何也?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

墨妙亭记

〔宋代〕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庄子祠堂记

〔宋代〕苏轼

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子之粗者。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

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

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

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五岳祠盟记

〔宋代〕岳飞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髪从军,历二百餘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思子亭记

〔明代〕归有光

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楹,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余平生之乐事也。

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于是刻石亭中,其词曰:

天地运化,与世而迁。生气日漓,曷如古先。

浑敦梼杌,天以为贤。矬陋乱躄,天以为妍。

跖年必永,回寿必悭。噫嘻吾儿,敢觊其全!

今世有之,玩固宜焉。开昔郗超,殁于贼间。

遗书在笥,其父舍旃。胡为吾儿,愈思愈妍?

爰有贫士,居海之边。重趼来哭,涕泪潺湲。

王公大人,死则无传。吾儿孱弱,何以致然?

人自胞胎,至于百年。何时不死,死者万千。

如彼死者,亦奚足言!有如吾儿,真为可怜。

我庭我庐。我简我编。髧彼两髦,翠眉朱颜。

宛其绿衣,在我之前。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似耶非耶?悠悠苍天!腊月之初,儿坐合子。

我倚栏杆,池水弥弥。日出山亭,万鸦来止。

竹树交满,枝垂叶披。如是三日,予以为祉。

岂知斯祥,兆儿之死?儿果为神,信不死矣。

是时亭前,有两山茶。影在石池,绿叶朱花。

儿行山径,循水之涯。从容笑言,手撷双葩。

花容照映,烂然云霞。山花尚开,儿已辞家。

一朝化去,果不死耶?

汉有太子,死后八日,周行万里,苏而自述。

倚尼渠余,白壁可质。大风疾雷,俞老战栗。

奔走来告,人棺已失。儿今起矣,宛其在室。

吾朝以望,及日之昳。吾夕以望,及日之出。

西望五湖之清泌,东望大海之荡潏。

寥寥长天,阴云四密。俞老不来,悲风萧瑟。

宇宙之变,日新日茁。岂曰无之,吾匪怪谲。

父子重欢,兹生已毕。于乎天乎,鉴此诚壹!

钱塘湖石记

〔唐代〕白居易

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具列如左: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廻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立于田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原注:州图经云:“湖水溉田五百顷。”谓系田也,今按水利所及,其公私田不啻千余顷。)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致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无税田约数十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大约水去石函口一尺为限,过此须泄之。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菱溪石记

〔宋代〕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徒,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卧卧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行密有淮南,淮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