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衡岳祝融峰》是清代思想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衡山祝融峰所见的景象。前四句突出祝融峰的高峻;五、六两句写登上祝融峰看到的黑夜消逝、晨曦初露的情景;末两句写在山巅远眺洞庭湖,小得像只有半勺水。全诗气势磅礴,洋溢着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胸襟开阔、奋发向上的情怀和跃跃欲试、建功立业的抱负。诗中描写祝融峰正侧结合,融入典故而无斧凿痕迹,信手拈来,真实自然。
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谭嗣同幼年丧母,十一岁开始随父赴任,曾几次往来于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地,“合数都八万余里,引而长之,堪绕地球一周”(《三十自纪》)。诗人所见,深感“风景不殊,山河顿开,城都犹是,人民缓非”。光绪十七年(1891)秋天,年仅二十六岁的谭嗣同自安徽“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在晨光曦微中登上祝融峰,“升峻远览以写忧,浮深纵涉以骋志”,写下《晨登衡岳祝融峰》这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置身于祝融峰顶,一点也感觉不到它的高。向四面环视,竟然看不到任何一座峰峦。
在高入云霄的绝顶之上,只有一阵阵浮云飞渡。不断有云气荡涤心胸,顿觉胸臆开张。
大地沉入云海之中,星星也隐没在云雾中。太阳初出,在离开地平线的一瞬间红光跃动。
从高峰俯瞰洞庭湖,小得像半勺子的水。深秋时节的朝阳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注释
(1)衡岳:即南岳衡山,在湖南省境内。
(2)祝融峰:衡山有七十二峰,祝融峰是五大峰之一,也是衡山最高峰,海拔1290米。
(3)殊不觉:一点也感觉不到。殊不,一点也不。
(4)四顾:环视四周。
(5)乃:竟然。
(6)度:飘过。
(7)荡胸:指浮云动荡在自己心胸之前。化用唐杜甫《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8)地沉:指天亮。
(9)没:隐没。
(10)天跃:天豁然亮了。
(11)熔:形容太阳升起时如金属熔化一般。
(12)半勺:指远望中的洞庭湖如半勺水。
(13)秋寒:深秋时节。
(14)起龙:指朝阳的光辉映在湖面,波光闪耀,如龙起舞。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谭嗣同的诗
相关推荐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前出塞九首·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休沐寄怀
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
阶墀幸自足,安事远邀游?
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
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
紫箨开绿筿,白鸟映青畴。
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
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
爨熟寒蔬剪,宾来春蚁浮。
来往既云倦,光景为谁留?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炉峰月
炉峰绝顶,复岫回峦,斗耸相乱。千丈岩陬牙横梧,两石不相接者丈许,俯身下视,足震慑不得前。王文成少年曾趵而过,人服其胆。余叔尔蕴以毡裹体,缒而下。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且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
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政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䩺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
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玩初月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普天乐·嘲西席
讲诗书,习功课。爷娘行孝顺,兄弟行谦和。为臣要尽忠,与朋友休言过。养性终朝端然坐,免教人笑俺风魔。先生道学生琢磨,学生道先生絮聒,馆东道不识字由他。
送郄昂谪巴中
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予若洞庭叶, 随波送逐臣。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南堂五首·其一
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
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
醉后赠王历阳
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
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
双歌二胡姬,更奏远清朝。
举酒挑朔雪,从君不相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