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是南朝陈诗人张正见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该诗借古题以抒情,反映出战争的激烈残酷,以及对皇上不惜苦战者的愤懑不平。首两句交待战发之原因及战场,中间四句极写战争之激烈,末两句抒写战罢的感慨。全诗结构谨严,形象生动,气势悲壮,语言简洁凝练,有着凝重端丽之感。
战城南
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
云屯两阵合,剑聚七星明。
旗交无复影,角愤有余声。
战罢披军策,还嗟李少卿。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南朝自东晋建武元年(318年)立国,历经宋、齐、梁、陈,凡两百七十二年,系立国江南之偏安局面,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分裂。由于有之前汉代王朝大一统的辉煌规模,也使得东晋以来士人在南渡以后,时时刻刻以汉家雄风为唯一的帝国怀想,甚至一般汉代典章制度也成为南朝人士在时空思维上的自然投射。这种将南朝时空和汉代时空交糅融合的思维模式,在南朝一百多首边塞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虽然身处江南,但是由于特殊的处境,一方面受北方政敌的威逼,一方面又欲效汉代北伐匈奴之威势,所以会以边塞诗来构筑其心灵深处的汉代图腾。
翻译注释
翻译
敌人的骑兵奔驰在蓟北一带,城南在进行短兵相接的战斗。
双方的士兵混战在一起,像聚集的云一样,士兵们手中的剑上雕刻的七星花纹更加明亮。
众多的旗交织在一起,使旗影都映不出来;号角声愤发的鸣响,余音缭绕不断。
战斗结束后翻阅兵书,嗟叹李陵的失败。
注释
(1)蓟北:古蓟县之北,泛指北部边疆。
(2)胡骑:胡人骑兵。
(3)接短兵:短兵相接。
(4)屯:聚集。
(5)聚:交合。
(6)交:交织。
(7)无复影:由于旗帜遮蔽天日,故而“无影”。
(8)角愤:角,号角。愤,积,郁积而怒懑。
(9)战罢:战争结束。
(10)披:翻阅。
(11)李少卿:即李陵,字少卿 。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汉武帝时任骑都尉,率步兵五千出击匈奴,战败不幸被俘,朝廷震怒,杀了他全家。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张正见的诗
相关推荐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战城南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战城南
躞蹀青骊马,往战城南畿。
五历鱼丽阵,三入九重围。
名慑武安将,血污秦王衣。
为君意气重,无功终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