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相见处

〔唐代〕李珣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作品简介

《南乡子·相见处》是五代李珣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作者准确地把握住少女的人物形象,通过几个极有个性特征的行为,既描绘了少女性格中天真无邪、热情奔放的一方,又勾画出情窦初开的少女矜持、羞涩的一面,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全词摹写传神,感情纯朴,词中又点缀以越王台、刺桐花、大象等南方风物,使这首词洋溢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

创作背景

李珣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亦颇负诗名,但终不脱波斯人本色,多年以经商为生,浪迹天涯,曾到过广州。李珣在那里如鱼得水,有一段颇为自在得意的生活,常邀女子同游。李殉共有十七首《南乡子》词,皆写南国山水风光与民俗人情。《南乡子·相见处》此词即为其中的一首。

翻译注释

翻译

日暮天晴,一位美丽纯真的少女,在越台前盛开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风度翩翩、俊雅倜傥的少年偶然相遇。

两人擦肩而过,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视着少年,故意掉下一双翠羽,匆匆骑象离开游人,趟过小河先走了。

注释

(1)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南乡子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2)刺桐:植物名,似桐而有刺。

(3)越台:即越王台,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在今广州北越秀山上。

(4)回眸:囬转目光。

(5)深属意:表示深切的情意。属意:留情,暗含情意。

(6)双翠:一双翠羽,女性头上妆饰品。

(7)骑象:李珣笔下的岭南风光有着神奇的异域色彩。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远古时就与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象崇拜渗透到百越族生活的各个领域。骑象少女是岭南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之美的结合。

(8)背人:指避开别人。

全文拼音版

nánxiāng··xiāngjiànchù
xiāngjiànchùwǎnqíngtiāntónghuāxiàyuètáiqián
ànhuímóushēnshǔshuāngcuìxiàngbèirénxiānguòshuǐ

作者介绍

李殉(855—930),字德润,先祖为波斯人,后移家梓州(今四川三台)。他是“花间派”重要作家,时有“李波斯”之称。曾以秀才的身份被州郡政府作为优秀人才推举给朝廷,因善作歌词得到后主的赏识。前蜀被后唐攻灭后,不仕。著有《琼瑶集》。今存词五十余首散见于《花间》、《尊前》等。王国维辑成《琼瑶集》一卷。

李珣的诗

相关推荐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宋代〕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南乡子·捣衣

〔清代〕纳兰性德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见说征夫容易瘦,端相。梦里回时仔细量。

支枕怯空房,且拭清砧就月光。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

南乡子·落花

〔明代〕柳如是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

〔宋代〕苏轼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短李风流更上才。

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尽是刘郎去后栽。

南乡子·好个主人家

〔宋代〕辛弃疾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南乡子·双荔枝

〔宋代〕苏轼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处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

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不暂离。苦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南乡子·春情

〔宋代〕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