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除夜》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是一首对金国灭亡的挽歌,全诗正视金朝灭亡是不会死灰复燃,再回顾开国皇帝们的神功圣德,大定、明昌两朝的太平盛世,如今走到尽头。倾吐了亡国忠臣的绝望与无可奈何的哀伤,真切动人。
甲午除夜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已恨太官馀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甲午,指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也就是蒙古太宗窝阔台六年。这一年正月,蒙古和南宋的军队联合围攻金朝最后一个据点蔡州(今河南汝南)。初九日,蒙古军在西城凿通五门,金守将完颜仲德督军死战。当夜,金哀宗传位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次日,南宋军攻破南城。金哀宗见大势已去,在幽兰轩中自缢身死,完颜承麟也死于乱军之中。金朝至此灭亡。除夕之夜,被蒙古军拘管于山东聊城的元好问,独坐斗室之中,写下了《甲午除夜》这首诗歌。
翻译注释
翻译
就在那不知不觉的当儿,人间的情事已骤然移迁,我徒然地守候冷却的灰烬,只盼它能够再次烧燃。
已痛惜今日的蔡州,太仓中只剩了充饥的曲饼,怎忍让当年的汉水,再一次淹没了天子的胶船?
怎不让人怀想,开国时神功圣德,奏牍三千,怎不让人留恋,鼎盛的大定、明昌,那五十华年。
一百二十年的大好江山到如今气数已尽,我空自将纵横的老泪洒向那愁惨的南天。
注释
(1)暗中:等于说不知不觉中。
(2)推迁:发展变化。
(3)坐:徒然地,白白地。
(4)寒灰望复燃:这里意为盼望金国东山再起,恢复旧业。
(5)太官:官名,掌管皇帝的饮食。
(6)馀曲饼:只剩下曲饼,意思是金哀宗在蔡州已经绝粮。曲饼:酿酒用的酒曲饼。
(7)争教:怎叫,怎让。
(8)汉水入胶船:这里是借指金哀宗国亡身殒。周昭王晚年南攻楚国,至汉水时,当地人民故意让他乘坐一只用胶粘的船,行至中流,胶溶船散,昭王溺水而死。
(9)神功圣德:指金朝开国皇帝的神一般的功绩和圣人般的德行。
(10)三千牍:意思是臣下奏事极多,政务繁忙。三千:极言其多。牍:奏牍,臣子上奏皇帝的公文。
(11)大定: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1161—1189)共二十九年。
(12)明昌:金章宗完颜璟的第一个年号(1190— 1195)。章宗在位十九年,先后用过三个年号,依次为明昌、承安、泰和。
(13)五十年:世宗章宗在位共四十八年,这里说五十年,是举的整数。这一时期,是金朝的鼎盛时期,史称世宗为“小尧舜”。
(14)甲子两周:一百二十年。古人用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统称甲子。自甲子至癸亥为一周,为六十年,两周即一百二十年。诗中指金国的立国时间,自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恰好是一百二十年。
(15)衰泪:老泪,老年之泪。
(16)吴天: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金哀宗身死的蔡州,是金国最南的地方。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相关推荐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甲午江行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说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澜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甲午除夜犹在桂林念致一弟使虏今夕当宿燕山会同馆兄弟南北万里感怅成诗
把酒新年一笑非,鹡鸰原上巧相违。
墨浓云瘴我犹住,席大雪花君未归。
万里关山灯自照,五更风雨梦如飞。
别离南北人谁免,似此别离人亦稀。
除夜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除夜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甲午元旦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除夜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除夜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