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闷》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写痛定思痛,心忧弊政难改,预料国无宁日,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心和忧民之怀,表现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卓越的政治器识。头四句概括叙述安史之乱后,长安再次陷落,唐代宗奔陕避难事;中四句写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并推想天子的心理,提醒当权大臣尽职尽责;末四句,针对时局,提出自己的主张。全诗论事切中,感情深至,语意含蓄,属对工切,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
释闷
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扬鞭忽是过湖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复自梓州来阆州,拟由嘉陵江入长江出三峡,朝中关于长安被吐蕃骚扰的消息不断传来,便非常愤闷,未免感到前途茫茫,举棋不定,一时想起前不久长安陷落复收的情形,目睹国家残破衰败的现象,既气愤又感慨,闷不可解,便写下这首七言排律《释闷》。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杜臆》云:“此为代宗不诛程元振而作。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皆起于程元振。所望一时君臣,翻然悔悟。当柳伉疏入,但削官放归,此诗所以有嬖孽全生之叹也。”
翻译注释
翻译
四海之内十年兵戈不息,于今连吐蕃都敢来侵占西京。
这次皇上外出,既不像黄帝在襄城之野迷失道路,又不像晋明帝乘马扬鞭暗地里察看敌营。
天子也该厌倦了奔走,衮衮诸公理当考虑怎样才能导致太平。
君不见到处有豺狼当道行人断绝,夜晚烽火通明尸骨纵横。
只恐怕勒索百姓的做法得不到改变,却听说程元振这嬖孽只削官放归竟能全生。
看来还是嘉陵江边我这老头对当前政事的预料错了,两眼昏花不知战乱风尘要到何时才清。
注释
(1)十年:自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起至杜甫作此诗,恰为十年。
(2)犬戎:古代西戎种族名,此指吐蕃。
(3)咸京:即指长安。秦都咸阳,在京师(长安)附近,故变言咸京以便押韵。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奔陕州(今属河南)。
(4)失道:即迷失道路。
(5)烽火:战火。
(6)天子:指唐代宗。
(7)群公:指当权大臣。
(8)诛求:征敛人力物力,谓繁重的剥削。
(9)改辙:这里借言改变旧政,施行新政。辙,车行时轮子经过的痕迹,此借指旧作风。
(10)嬖孽:受宠之佞臣,此指宦官程元振。
(11)江边老翁错料事:江边老翁:杜甫自谓。江,指嘉陵江,阆州在嘉陵江畔。错料事:诛求应当改辙,却偏未改辙;嬖孽不应全生,却偏能全生,国事竟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所以说“错料事”。
(12)风尘清:指战乱结束。风尘,指吐蕃入寇,逼乘舆,毒生民,祸患不休。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归舟江行望燕子矶作
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蚕妇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花犯·谢黄复庵除夜寄古梅枝
翦横枝,清溪分影,翛然镜空晓。小窗春到。怜夜冷孀娥,相伴孤照。古苔泪锁霜千点,苍华人共老。料浅雪、黄昏驿路,飞香遗冻草。
行云梦中认琼娘,冰肌瘦,窈窕风前纤缟。残醉醒,屏山外、翠禽声小。寒泉贮、绀壶渐暖,年事对、青灯惊换了。但恐舞、一帘胡蝶,玉龙吹又杳。
卜算子·席间再作
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劳坑入前城
刀坑石如刀,劳坑人马劳。
窈窕篁竹阴,是常主逋逃。
白狐跳梁去,豪猪森怒嗥。
云黄觉日瘦,木落知风饕。
轻轩息源口,饭羹煮溪毛。
山农惊长吏,出拜家骚骚。
借问淡食民:祖孙甘餔糟?
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
琴台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论梁元帝读书
呜呼!岂徒元帝之不仁,而读书止以导淫哉?宋末胡元之世,名为儒者,与闻格物之正训,而不念格之也将以何为。数《五经》、《语》、《孟》文字之多少而总记之,辨章句合离呼应之形声而比拟之,饱食终日,以役役于无益之较订,而发为文章,侈筋脉排偶以为工,于身心何与耶?于伦物何与耶?于政教何与耶?自以为密而傲人之疏,自以为专而傲人之散,自以为勤而傲人之惰。若此者,非色取不疑之不仁。好行小慧之不知哉?其穷也,以教而锢人之子弟;其达也,以执而误人之国家;则亦与元帝之兵临城下而讲《老子》,黄潜善之虏骑渡江而参圆悟者奚别哉?抑与萧宝卷、陈叔宝之酣歌恒舞,白刃垂头而不觉者,又奚别哉?故程子斥谢上蔡之玩物丧志,有所玩者,未有不丧者也。梁元、隋炀、陈后主、宋徽宗皆读书者也,宋末胡元之小儒亦读书者也,其迷均也。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浮屠氏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乃为良知之说,迷于其所谓良知,以刻画而仿佛者,其害尤烈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下此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下此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不规其大,不研其精,不审其时,且有如汉儒之以《公羊》废大伦,王莽之以讥二名待匈奴,王安石以国服赋青苗者,经且为蠹。而史尤勿论已。读汉高之诛韩、彭而乱萌消,则杀亲贤者益其忮毒;读光武之易太子而国本定,则丧元良者启其偏私;读张良之辟谷以全身,则炉火彼家之术进;读丙吉之杀人而不问,则怠荒废事之陋成。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慧,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饮酒二十首·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
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
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昨夜梁园里,弟寒兄不知。
庭前看玉树,肠断忆连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