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送李十一》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晚年七律的沉郁之作,以湘江送别写尽乱世飘零。诗中"与子避地西康州"忆同逃战乱,"洞庭相逢十二秋"叹岁月蹉跎,"远愧尚方曾赐履"愧无功业,"竟非吾土倦登楼"伤寄居他乡,"久存胶漆应难并"赞友情坚贞,"一辱泥涂遂晚收"痛仕途断绝,"李杜齐名真忝窃"作自谦之语,"朔云寒菊倍离忧"结以萧瑟秋情。全诗语言苍劲,展现杜甫对身世与时代的双重悲慨。
长沙送李十一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长沙送李十一》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年)秋,杜甫59岁漂泊潭州(长沙)时。李十一(名不详)为诗人旧友,乱中重逢又别。诗中"洞庭十二秋"回溯乾元二年(759年)同避乱秦州往事。作品诞生于杜甫生命最后岁月,"朔云寒菊"的意象既写离别,更暗喻大唐盛世的一去不返,是"诗史"链条的终章之作。
翻译注释
翻译
当年与你一起避乱,共寓同谷,不期十二年后又在长沙重逢。
我郎官遥受,终愧未蒙赐履入朝;这里究竟不是我的故土,所以就懒得登楼。
你待我情同胶漆,义气过人;可叹我久辱泥涂,穷老莫振。
古今李杜并称的不一而足,可我真不敢齐名;对此朔云寒菊,就越发增添我的别绪离忧。
注释
(1)避地西康州:避地:避乱而寄居异地。西康州:即同谷县。
(2)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用器物的官。广德二年(764),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故借尚方赐履来比为自赐绯。但这郎官是遥授的,一直挂名,未能登朝,所以说“远愧”。
(3)应难并:料无人可比并。
(4)泥涂:犹言“草野”,比喻卑下的地位。
(5)晚收:老去无成。
(6)忝窃:谦言愧得其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长干行·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长安秋夜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长相思·一重山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秋词五首·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寿乐·繁红嫩翠
繁红嫩翠。艳阳景,妆点神州明媚。是处楼台,朱门院落,弦管新声腾沸。恣游人、无限驰骤,娇马车如水。竞寻芳选胜,归来向晚,起通衢近远,香尘细细。
太平世。少年时,忍把韶光轻弃。况有红妆,楚腰越艳,一笑千金何啻。向尊前、舞袖飘雪,歌响行云止。愿长绳、且把飞乌系。任好从容痛饮,谁能惜醉。
长信秋词五首·其二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长相思·游西湖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长相思·雨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长安听百舌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