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其二》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七言律诗,以清明时节的萧瑟景象抒写身世飘零之悲。诗中“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以历史盛衰反衬现实凋敝,“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则通过时空的浩渺与个体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全诗将个人命运嵌入历史长河,在清明祭扫的传统语境中,表达对生命与时代的终极叩问。
清明二首·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清明二首·其二》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清明,杜甫58岁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时吐蕃入侵、岭南叛乱,诗人北归无望。“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的今昔对比,既写暮年衰颓,更暗含对盛唐消逝的哀恸。与《江南逢李龟年》同为杜甫生命最后阶段的“天鹅之歌”,以个体悲剧折射时代崩塌。
翻译注释
翻译
此身漂泊令人苦痛的是今天在西,明天又在东,右胳膊已经瘫痹,耳朵也一半变聋。
生涯寂寂,如此拴着一只小船,常不禁使人双泪俱下,岁月悠悠,总是卧病枕上,只能够再用左手“书空”。
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但万里他乡到处都戏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却是与故园相同。
当望到旅雁入云,我知道它们又飞回了北方的关塞,然而,家人取火却是仍在使用着这江南的青枫。
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烂夺目的锦绣之中。
呵,一个春天去啦,一个春天又来啦,洞庭湖上的风光水色显得是更加辽阔,但默对着繁生的白苹,却偏偏愁坏了我这个白头老翁!
注释
(1)半耳聋:杜甫晚年左耳失聪。
(2)双下泪:两眼流泪。
(3)伏枕:卧病。
(4)书空:这里是说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5)十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以来至此凡十年有余。
(6)蹴踘:古代的一种踢球的运动。
(7)将雏:携带幼子。
(8)同:同于故乡。指同于唐都长安,可见诗人的恋阙之心。
(9)紫塞:泛指北方的关塞。相传秦筑长城时,所用土为紫色,所以说“紫塞”。
(10)钻火:相传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诗人用此事代指清明重新起火。
(11)青枫:楚地的一种树木。与北方用榆柳不同,楚地多枫,所以钻火用青枫。
(12)汉主:代指唐代宗。
(13)春去:一作“风水”。
(14)白头翁:诗人自谓。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清平乐·春来秋去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红笺小字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角声哀咽
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
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
清平乐·风鬟雨鬓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清平乐·忆梁汾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蛩螀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
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清江引·秋深最好是枫树叶
秋深最好是枫树叶,染透猩猩血。
风酿楚天秋,霜浸吴江月。明日落红多去也。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清平乐·春风依旧
春风依旧,著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清平乐·欺烟困雨
欺烟困雨,拂拂愁千缕。曾把腰枝羞舞女,赢得轻盈如许。
犹寒未暖时光,将昏渐晓池塘。记取春来杨柳。风流全在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