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首·其二

〔唐代〕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作品简介

《清明二首·其二》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七言律诗,以清明时节的萧瑟景象抒写身世飘零之悲。诗中“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以历史盛衰反衬现实凋敝,“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则通过时空的浩渺与个体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全诗将个人命运嵌入历史长河,在清明祭扫的传统语境中,表达对生命与时代的终极叩问。

创作背景

《清明二首·其二》此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清明,杜甫58岁漂泊潭州(今长沙)时。时吐蕃入侵、岭南叛乱,诗人北归无望。“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的今昔对比,既写暮年衰颓,更暗含对盛唐消逝的哀恸。与《江南逢李龟年》同为杜甫生命最后阶段的“天鹅之歌”,以个体悲剧折射时代崩塌。

翻译注释

翻译

此身漂泊令人苦痛的是今天在西,明天又在东,右胳膊已经瘫痹,耳朵也一半变聋。

生涯寂寂,如此拴着一只小船,常不禁使人双泪俱下,岁月悠悠,总是卧病枕上,只能够再用左手“书空”。

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但万里他乡到处都戏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却是与故园相同。

当望到旅雁入云,我知道它们又飞回了北方的关塞,然而,家人取火却是仍在使用着这江南的青枫。

想呵,在这清明时节,那长安城里的一些楼台殿阁该都掩映在如烟的繁花丛里,而我们大汉君主的这偌大山河,则已闪耀在这片灿烂夺目的锦绣之中。

呵,一个春天去啦,一个春天又来啦,洞庭湖上的风光水色显得是更加辽阔,但默对着繁生的白苹,却偏偏愁坏了我这个白头老翁!

注释

(1)半耳聋:杜甫晚年左耳失聪。

(2)双下泪:两眼流泪。

(3)伏枕:卧病。

(4)书空:这里是说用手指在空中虚画字形。

(5)十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以来至此凡十年有余。

(6)蹴踘:古代的一种踢球的运动。

(7)将雏:携带幼子。

(8)同:同于故乡。指同于唐都长安,可见诗人的恋阙之心。

(9)紫塞:泛指北方的关塞。相传秦筑长城时,所用土为紫色,所以说“紫塞”。

(10)钻火:相传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诗人用此事代指清明重新起火。

(11)青枫:楚地的一种树木。与北方用榆柳不同,楚地多枫,所以钻火用青枫。

(12)汉主:代指唐代宗。

(13)春去:一作“风水”。

(14)白头翁:诗人自谓。

全文拼音版

qīngmíngèrshǒu··èr
shēnpiāo西dōngyòupiānbàněrlóng
zhōushuāngxiàlèiyōuyōuzhěnzuǒshūkōng
shíniánjiāngchúyuǎnwànqiūqiāntóng
yànshàngyúnguīsàijiārénzuānhuǒyòngqīngfēng
qínchénglóuyānhuāhànzhǔshānjǐnxiùzhōng
chūnchūnláidòngtíngkuòbáipíngchóushābáitóuwēng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清平乐·春来秋去

〔宋代〕晏殊

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代〕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欺烟困雨

〔明代〕杨基

欺烟困雨,拂拂愁千缕。曾把腰枝羞舞女,赢得轻盈如许。

犹寒未暖时光,将昏渐晓池塘。记取春来杨柳。风流全在轻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