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是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组诗作品。在这两首诗中,李清照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人民表示了关切和怀念,并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掠夺本质,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首诗表现了诗人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
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一
绍兴癸丑五月,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使虏,通两宫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落。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虁。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
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地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后。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吸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公元1133年(宋高宗绍兴三年)南宋朝廷派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去慰问被囚于北方的徽、钦二帝,李清照特作诗韩、胡二公送行。
翻译注释
翻译
绍兴三载六月间,高宗听政好几年。
神情专注思亲眷,治理有方父兄念。
仿佛闻听皇帝言,朝廷上下多百官。
岂无贤臣似半千,时运不佳好艰难。
不必记功做宣传,不要种柳徒慨叹。
岂无孝臣考叔般,知此悲凉非为寒。
不必愚孝弃肉餐,车子润滑把路赶。
社稷国土不爱怜,玉帛财富尘样贱。
倘无胜任外交官,越赔大钱越卑贱。
唯唯诺诺是达官,臣子如何帝了然。
朝中之臣谁最贤,独占鳌头尊姓韩。
百人里头最能干,万人之中称模范。
曾祖韩琦祖忠彦,身任宰相堪称贤。
汉相王商好威严,匈奴畏惧仰面看。唐代子仪令名传,折服回纥不须战。
韩门祖辈威不减,异族已被吓破胆,公系出使好人选。
作揖跪拜礼周全,白玉台阶受派遣。
为臣不敢辞困难。此时此刻非等闲。
高堂老母莫挂牵,妻子儿女不必念。
敬奉天地有灵验,皇恩浩荡威风添。
直人金朝城里边,首领跪拜甚恐慌。
自持诏命有大权,侍子前来迎接忙。
韩公威仪靠信仰,投军不须愚且莽。
犬马之血涂嘴上,结盟牢靠又久。
长德如胡公难上难,同谋协办人心,安“解衣衣我”韩信言。
今日亦感宋恩暖使金刺秦不一般,临别不唱“易水寒”皇天后土湿又暗。
连绵阴雨未下完,风力迅猛又凶险。
车声辚辚响成片,马声萧萧不问断;壮士懦夫有共感,同声哭泣好悲惨。
果巷寡妇少识见,滴血投书秘书官。
金人性情如虎狼,防范不澳免上当。
铠甲外面穿衣裳,先前楚人就这样;当年唐朝上过当,今日守城严提防,平凉教训不能忘。
葵、践二城不荒凉,齐桓晋文盟主当;擅谈之人读书郎,不能轻看丢一旁。
袁虎虽曾被罢官,飞笔撰文倚马完;函谷鸡鸣未曙天,客助孟尝脱了险。
臭椿柞树匠不嫌,有益或出樵夫言。
珠璧珍宝我不馋,只望家乡消息传。
幸存亲友应寂然,墓前石人令哪般?
乡关齐鲁已沦陷,遗民岂种桑麻田,金人失势缩城垣。
父祖生于齐鲁间,地位不高名声显。
战国临淄多学馆,文士数千任其谈,人群挥汗如雨般。
子孙南渡没几年,已经变成流浪汉。
欲将血泪寄河山,愿将一腔热血洒在齐鲁大地!
注释
(1)三年夏六月:三年,指公元1133年(宋高宗绍兴三年)六月,当为五月,此误。
(2)凝旒:指天子冕脆一动不动,形容庄重严肃。旒,古代帝王之冕前后所悬垂的玉穗。《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施,前后邃廷。”
(3)南云:南天之云。天子面南而坐,故所望为南云。
(4)垂衣:言天下太平而无为。《周易·系辞》下严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5)北狩:狩,本意为猜猎,引申为出巡。宋徽、钦二宗被掳北去,不敢明言,托词出巡,故曰北狩。
(6)岳牧:泛指朝廷百宫。岳,尧帝时以上善和之四子分掌四岳诸侯。牧,一州之长为牧。
(7)群后:各位诸侯,泛指百官。
(8)阳九:指岁月充满灾难。古称4617岁为一元,初入元106岁中,将逢灾岁九,为阳九(《汉书·律历志》)。晋刘珉《劝进表》:“方今钟百玉之季,当阳九之运。”故阳九为厄运。诗中以阳九代指“靖康之难”。
(9)勒:刻石。
(10)燕然铭:燕然,山名,在今蒙古共和国。《后汉书·窦宪传》:“窦宪、耿秉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奔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画燕然山,出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纽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1)金城柳:用晋桓温北伐故事。《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己十圈,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
(12)纯孝臣:《左传·隐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君子谓颍考叔纯孝也。”
(13)霜露悲:指怀念父母之趣。《礼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F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如将见之。”
(14)羹舍肉:用颍考叔事。
(15)车载脂:以油脂涂车辅(可以走得快一些)。
(16)将命:奉命。
(17)币:此指贡献给金人的钱物。
(18)四岳:四方诸侯之长。
(19)佥:都。
(20)俞:此为表示答应的语气词。
(21)中朝第一人:指唐人李揆。李揆为唐肃宗时宰相,肃宗称其“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李揆奉命出使外蕃,外蕃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恐被拘,故意道“非也。他那个李揆怎肯到此。”
(22)春官:《周礼·春官宗》:“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玉和邦国。”春官,相当于后世之礼部。
(23)昌黎:唐韩愈。韩愈曾赠礼部尚书,此以韩愈代指韩肖胃。
(24)百夫特:杰出人物。《诗经·黄鸟》:“维此奄息,百夫之特。”郑注:“百夫之中最雄俊也。”
(25)嘉祐:宋仁宗赵祯年号。
(26)建中:即建中靖国,宋徽宗赵佶年号。
(27)为政有皋虁:皋虁,指贤臣。皋陶,虞舜时为狱官。虁,舜时乐正也。韩肖胃曾祖韩琦嘉祐年间曾任宰相,祖韩忠彦建中靖国年间为宰相。
(28)王商:汉成帝母王太后之弟,曾代匡衡为相。
(29)夷狄:古时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
(30)白玉墀:以白玉为阶,代指宫殿。
(31)家人安足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肖胄母文安郡太夫人文氏闻肖。”
(32)嫠妇:寡妇。
(33)沥血投书:沥血,指立誓。投书,递交书信。
(34)记室:古代宫名,相当近代之秘书。汉魏时始设。
(35)夷虏:指金统治者。
(36)性虎狼:本创融狼般残暴。
(37)不虞预备:防范不测之事。《左传·文六年》:“备预不虞。”
(38)庸何伤:有什么害处呢?
(39)衷甲:衷,同中。中甲,即将甲穿在衣服以内。《左传》记载,楚人欲于盟会时突袭晋,兵士皆将甲穿在衣服里面,使晋人不防备。
(40)乘城:登城。
(41)平凉:地名,在今甘肃省。《唐书·马越传》记载:唐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浑威与吐蕃相盟于平凉,吐蕃埋伏重兵突然袭击。
(42)葵丘:春秋时宋国地名,在今河南省。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会周,公、鲁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此。同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
(43)践土:地名,在今河南省。晋文公曾于此与齐、宋、郑、卫等国会盟。
(44)谈士:口才善辩之人。
(45)露布:即布告,此指军中报捷的文书。古时用兵获胜,上其功掖于朝,谓之露布。
(46)崤函关:亦称函谷关。
(47)樗栎:不成材之木。
(48)刍荛之言:采薪者、捕鱼者之言,指地位低下的人说的话。
(49)和璧:即和氏璧。
(50)灵光:汉鲁恭玉殿名。
(51)萧萧:萧条状。
(52)翁仲:秦阮翁仲,南海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使率兵守脑桃,声援匈奴,死后铸其铜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人泛称坟墓或建筑物前的石像为翁仲。
(53)遗氓:即遗民。
(54)嫠家:寡妇之家。此为李清照自称。
(55)齐鲁:今山东省一带。
(56)比数:相比之中还算在数。
(57)稷下:地名,在今山东临淄。
(58)流人:流亡者。
(59)东山:鲁地山名。
(60)一抔土:一捧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清照的诗
相关推荐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留田行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上权郡孙承议
公家簿领如鸡栖,私家田园无置锥。
真成忍骂加餐饭,不如西江之水可乐饥。
他人勤拙犹相补,身无功状堪上府。
公诚遣骑束缚归,长随白鸥卧烟雨。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六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梅直讲书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上文选注表
臣善言:窃以道光九野,缛景纬以照临;德载八埏,丽山川以错峙。垂象之文斯著,含章之义聿宣。协人灵以取则,基化成而自远。
故羲绳之前,飞葛天之浩唱;娲簧之后,掞丛云之奥词。步骤分途,星躔殊建;球钟愈畅,舞咏方滋。楚国词人,御兰芬于绝代;汉朝才子,综鞶帨于遥年。虚玄流正始之音,气质驰建安之体。长离北度,胜雅咏于圭阴;化龙东骛,煽风流于江左。
爰逮有梁,宏材弥劭。昭明太子,业膺守器,誉贞问寝。居肃成而讲艺,开博望以招贤。搴中叶之词林,酌前修之笔海。周巡绵峤,品盈尺之珍;楚望长澜,搜径寸之宝。故撰斯一集,名曰文选。后进英髦,咸资准的。
伏惟陛下,经纬成德,文思垂风。则大居尊,耀三辰之珠璧;希声应物,宣六代之云英。孰可撮攘崇山,导涓宗海?
臣蓬衡蕞品,樗散陋姿。汾河委筴,夙非成诵;嵩山坠简,未议澄心。握玩斯文,载移凉燠。有欣永日,实昧通津。故勉十舍之劳,寄三馀之暇。弋钓书部,愿言注辑,合成六十卷。杀青甫就,轻用上闻。享帚自珍,缄石知谬。敢有尘于广内,庶无遗于小说。谨诣奉进,伏愿鸿慈,曲垂照览。谨言。显庆三年九月日,上表。
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