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怀念李白之作。诗中表达了对李白才华人品的赞赏和对其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安危的牵挂和盼其归隐的愿望。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体现了杜甫与李白之间深厚的友谊。
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不见》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时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幕府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世人多指责其"附逆"。诗中"佯狂"指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放;"匡山"(庐山)为李白青年读书处。杜甫不顾政治风险,直言"怜才",并呼唤李白归隐,是其"李白情结"的深刻体现。
翻译注释
翻译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
文思敏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
(1)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作此诗已有十六年。
(2)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3)世人皆欲杀: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4)怜才:爱才。
(5)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6)头白好归来:李白此时已经六十一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不遇咏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识自家
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
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
愚者曰:“无履,非吾室。”
妻曰:“汝何以不识吾?”
愚者审视之,乃悟。
不如归去
岷峨路远万重云,锦水繁华一聚尘。
帝子但知归去好,故家城阙已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