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雨花台

〔清代〕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作品简介

《卖花声·雨花台》是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所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为怀古伤今之作。上片写登雨花台远望之所见。白门、石头城、大小长干都是南京古代的繁华之地,只今却空有渔翁的钓竿,呈现出一派萧瑟、冷落,对比鲜明,不胜今昔之感。下片写雨花台之景色,笔法极其飘忽,将眼前之景与昔日之景混为一片,把内心的苍凉沉痛之情融入景物之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全词辞采清丽自然,声律和谐宛转,在萧瑟凄凉的意象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绵远的感慨。

创作背景

南京是六朝都城,是历史上著名的金粉繁华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南明福王也以南京为首都。可是清兵南下时,南京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作者在明清易代之际,正好游览雨花台,便通过对金陵城满目荒凉、衰败景色的描绘,借对六朝的追溯来表达对明朝的哀怨,于是便写下了《卖花声·雨花台》该首词。

翻译注释

翻译

衰败的杨柳围绕着建康城,潮水打着建康清凉山的石头,早成了个空城,只得寂寞的返回。城南有条名叫小长干的古巷,连接着大长干古巷,唱歌按节拍的鼓扳。酒旗到处飘扬,往日多么繁华。可如今已经零落尽了,只剩下垂钓的鱼竿。

六朝建都的南京,如今一片衰败荒寒,从前天花降落的地方,而今只留下空荡荡的坛台。独自一人在此处凭栏远眺。燕子在斜阳里翩翩飞舞,归来又飞去,江山却是依旧如此。

注释

(1)卖花声:词牌名,即“浪淘沙”。原唐时教坊曲名,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

(2)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旧称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

(3)白门湾:南京临江地方。白门:本古建康城的外门,后指代南京。

(4)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

(5)小长干接大长干: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

(6)寒:荒凉。

(7)燕子斜阳: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原诗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全文拼音版

màihuāshēng··huātái
shuāiliǔbáiménwāncháochénghuánxiǎochánggānjiēchánggānbǎnjiǔlíngluòjìnshèngyǒu竿gān
qiūcǎoliùcháohánhuākōngtángèngrénchùpínglányànxiéyángláiyòujiāngshān

作者介绍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清初浙西词派创始人,论词推崇姜夔、张炎。诗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有《曝书亭集》。

朱彝尊的诗

相关推荐

卖花声·楼上久踟躇

〔宋代〕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卖花声·壬寅立春日作

〔清代〕厉鹗

春信一番新,春水生鳞。春花春鸟尚逡巡。剪就钗头春胜也,添个春人。

准拟踏春尘,春色初匀,春风困著小腰身。制就春词知几首,贴写宜春。

卖花声·为人题图

〔近代〕陈祖绶

村落树阴阴。叶底鸣禽。人家隐见夕阳沈。

两道虹梁溪上跨,秋在园林。诗客镇相寻。

水复山深。豪怀犹未倦登临。

可有樵风徐引去,卧听泉琴。

卖花声·养梦掩纱帷

〔清代〕何振岱

养梦掩纱帷。一枕闲欹。不教愁绪入玄思。

自媚凉魂安稳睡,小病偏宜。晚雨只空阶。

花瘦于诗。人间幽独是仙姿。

说与翠灯应未解,此意秋知。

卖花声·营得小园林

〔近代〕郑元昭

营得小园林。颇费君心。梅花几树已成阴。

墙角海棠开遍也,正是春深。驹隙去骎骎。

日度江浔。年来华发不胜簪。

许共函书杯茗乐,盼到如今。

卖花声·客里滞孤身

〔近代〕邹韬

客里滞孤身。负了香盟。梦中欢笑意中人。

当日珠楼临别语,记得分明。小影对真真。

盥手香焚。嫣然相对却多情。

欲唤红儿通一语,纸上微嗔。

卖花声·深锁一重门

〔清代〕易顺鼎

深锁一重门。翠被慵熏。病来和梦说温存。

不识红鹃窗外语,忘了残春。唤起倚阑人。

尖裹罗巾。东风小别替伤神。

悄地缃桃花下站,独自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