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肖像

张九龄

唐代文学家、诗人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号博物,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其诗温雅醇厚,一扫六朝绮靡,代表作《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被誉为“千古绝唱”。官至中书令(宰相),是开元盛世贤相,后遭李林甫排挤贬官。诗作含蓄蕴藉,开盛唐清淡一派,其《感遇》十二首托物言志,与陈子昂齐名。谥号“文献”,世称“张曲江”,兼具文采与政声。张九龄最著名的十首诗

郭震肖像

郭震

宋代诗人

郭震(生卒年不详),字希声,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淳化(约990年前后)时人。博学能诗,才识过人,悠然有物外之志。有《渔舟集》。他的诗见于《皇朝文鉴》和《宋诗纪事》。《东坡题跋》卷三《记郭震诗》:“蜀人任介、郭震、李畋,皆博学能诗,晓音律,相与之莫逆之交,游荡不羁,礼法之士鄱之,然皆见识过人。郭震最著名的十首诗

陈子昂肖像

陈子昂(诗骨)

唐代文学家、诗人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其诗风骨峥嵘,一扫六朝浮艳,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被誉为“汉魏风骨”的复兴者。曾任右拾遗,因直言进谏两度遭贬,最终被诬陷冤死狱中。主张诗歌应“兴寄”现实,其《感遇》三十八首托物言志,开盛唐诗歌革新先声,被尊为“唐诗之祖”。陈子昂最著名的十首诗

白元鉴肖像

白元鉴

唐代道士、诗人

白元鉴(生卒年不详),唐代道士、诗人,西川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玄宗天宝年间,因安史之乱避祸南游,最终定居杭州天柱山,结庵修道四十年。其诗多咏山水与修道生活,语言清丽自然。《全唐诗》及外编存其诗十首,均为咏诵天柱山风物之作,如《天柱山》《药圃》等,是研究唐代道教与地域文化的重要材料。白元鉴最著名的十首诗

钱起肖像

钱起

唐代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载进士,官至考功郎中。其诗清丽含蓄,以五律见长,《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传世名句。与郎士元并称"钱郎",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诗作多写山水田园与送别酬唱,兼具王维诗风之静美与杜甫诗律之精严。《全唐诗》存其诗四卷,作为大历诗坛代表,对中唐诗歌发展承前启后作用显著。钱起最著名的十首诗

陈去疾肖像

陈去疾

唐代诗人

陈去疾(生卒年不详),字文医,福建侯官人。唐代诗人。元和十四年(819年)进士及第,官至邕府副使。其诗作多为送别寄赠、山水咏怀之作,语言清丽自然,风格疏淡雅致。《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以《送人谪幽州》《忆山中》等为代表,展现了中唐诗歌向平易流畅转变的创作特点。陈去疾最著名的十首诗

韩偓肖像

韩偓

晚唐五代著名诗人

韩偓(844—923),字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五代著名诗人。龙纪元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深得唐昭宗信任,后因朱温专权被贬。其诗早年绮丽,多写宫廷生活,晚年沉郁,寄托亡国之痛。开创"香奁体",以《香奁集》著称,描写闺阁情怀,词藻华美。后避乱入闽,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故都》《感事》等作充满历史沧桑感。韩偓最著名的十首诗

卢鸿一肖像

卢鸿一

唐代隐士、画家、文学家

卢鸿一(生卒年不详),字颢然,一字浩然。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后迁居洛阳。唐代隐士、画家、文学家。博学工书,善画山水树石。玄宗屡征不至,赐官、赐物皆固辞,终以隐士身份还山。隐居嵩山时,曾绘《草堂十志图》(又名《嵩山十景图》),并作十体书题咏,诗画双绝,是唐代隐逸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卢鸿一最著名的十首诗

皮日休肖像

皮日休

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字袭美,号逸少,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晚唐著名文学家。咸通八年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起义,任翰林学士。诗文兼擅,小品文犀利泼辣,揭露时弊,如《皮子文薮》;诗与陆龟蒙齐名,并称“皮陆”。其作品关注现实,风格峭拔,在晚唐独树一帜。皮日休最著名的十首诗

李峤肖像

李峤

唐代诗人

李峤(约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诗人、宰相。弱冠进士及第,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三度拜相。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五律尤工,《风》《汾阴行》等篇传诵甚广。编有《杂咏诗》120首,以咏物见长,开创唐代大型咏物组诗先河。虽为宫廷诗人,但诗风清丽,对律诗发展有促进作用。《全唐诗》存其诗五卷,在初唐宫廷诗人中成就突出。李峤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