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约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其诗清新洒脱,尤擅绝句,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语言浅近而意境悠远。少时以文词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后官至秘书监。晚年归隐镜湖,性情旷达,与李白、张旭等交厚,为“饮中八仙”之一。诗作虽存世不多,却广为传诵,展现盛唐文人风骨。贺知章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张说(667—730),字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度为相,封燕国公。文武兼资,朝廷重要文诰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亦颇具影响,谪岳州后诗风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有《张燕公集》传世。张说最著名的十首诗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多散佚,《全唐诗》仅存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以孤篇横绝全唐,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以浩渺春江夜景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思,艺术成就极高。

吴融(850—903),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赏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 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吴融最著名的十首诗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其诗风早年浮艳,后历边塞,转为雄浑。代表作《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之冠,李白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现存诗四十余首,明人辑有《崔颢集》。其边塞诗慷慨豪迈,闺怨诗亦清新婉转,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崔颢最著名的十首诗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咸通末年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其诗多隐逸山水之作,所著《二十四诗品》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著作,以诗性语言描绘二十四种诗歌意境,影响深远。有《司空表圣诗集》传世。司空图最著名的十首诗

李端(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其诗才思敏捷,工于七言,《听筝》《闺情》等作婉丽细腻;《胡腾儿》写西域舞者,生动传神。晚年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作为大历诗坛代表,其诗兼具南朝清丽与盛唐余韵,《全唐诗》存其诗三卷,对中唐诗歌通俗化倾向有一定影响。李端最著名的十首诗

栖白(生卒年不详),唐代诗僧。越中(今浙江)人。宣宗大中年间任内供奉,赐紫袈裟,居长安荐福寺。与诗人贾岛、李频、许棠、张乔等交往甚密,常相唱和。工诗,诗风清冷幽寂,多寄赠与禅理之作。《全唐诗》存其诗十六首,以《八月十五夜玩月》《送僧归山》等较为著名。栖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宋之问(656—712),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诗人。上元二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定型有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奉和之作,风格绮丽精工,尤擅五律,《度大庾岭》《题大庾岭北驿》等作情感真挚。因谄事张易之、太平公主,玄宗即位后被赐死。虽人品遭讥,但诗艺精湛,其律诗创作推动近体诗成熟,为盛唐诗歌繁荣奠定基础。《全唐诗》存其诗三卷。宋之问最著名的十首诗

刘希夷(651—约679), 字延之,一作庭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674—676)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己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刘希夷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