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属湖南)人。明朝中期重臣、文学家,茶陵诗派核心人物。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为内阁首辅,历仕四朝。其诗文典雅工丽,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对文风转变有重要影响。主持编撰《大明会典》。谥号“文正”。著有《怀麓堂集》。李东阳最著名的十首诗
古代诗人
三万诗人库,涵盖千年诗坛已认证诗人,从先秦至清末…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世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哲学家。明亡后,曾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居湘西石船山,潜心著述四十余年。其学博大精深,批判总结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上提出“气一元论”和“知行观”,反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史学上主张“理势合一”。著作宏富,后人辑为《船山遗书》,对近代思想启蒙影响巨大。王夫之最著名的十首诗

柳如是(1618—1664),本名杨爱,字如是,号河东君,明末清初著名才女、诗人,浙江嘉兴人。早年沦落风尘,后嫁与文坛领袖钱谦益为侧室。其诗才情超逸,代表作《春日我闻室作》等柔中带刚,隐含家国之痛。明亡后曾劝钱谦益殉国未果,自身却展现出巾帼气节。善书画,通音律,与卞玉京、马湘兰等并称“秦淮八艳”,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兼具才学与气节的传奇女性。柳如是最著名的十首诗

钱福(1461—1504),字与谦,号鹤滩,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弘治三年状元,授翰林修撰。诗文敏捷,才名卓著,尤擅制义。其《明日歌》通俗晓畅,蕴含警世之意,流传极广。然纵情诗酒,英年早逝。著有《鹤滩集》。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文学家、抗清志士。崇祯十年进士,与夏允彝等组织"几社",为复社重要成员。其诗早期婉丽,后转为悲壮,词作尤工,被誉为"明词殿军"。代表作《湘真阁集》等,多抒写家国之痛。清兵南下后,参与抗清斗争,被捕后投水殉国。其文学创作上承七子,下启云间派,与李雯、宋徵舆并称"云间三子",以气节与文采并重著称于世。陈子龙最著名的十首诗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才华横溢,众体兼善,尤以歌行体见长,风格清新超逸,既有豪放之作,亦有婉丽之篇。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气势磅礴,《梅花九首》清丽脱俗。因曾为张士诚幕僚,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年仅三十九岁。著有《高大史大全集》《凫藻集》等,其诗作标志着元诗向明诗的过渡,在明代诗坛影响深远。高启最著名的十首诗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老人、天池山人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屡应乡试不中,曾入浙闽总督胡宗宪幕府助抗倭。后因忧惧发狂,自戕未果。其诗文书画皆奇纵奔放,开创水墨大写意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著有《徐文长全集》、《南词叙录》等。徐渭最著名的十首诗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并称"王李",主盟文坛二十年,倡导"文必西汉,诗必盛唐"。著述宏富,诗文合集《弇州山人四部稿》达四百余卷,另有《艺苑卮言》提出系统文学理论。史学著作《弇山堂别集》保存大量明代史料。虽文学主张偏重复古,但晚年有所修正,对晚明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堪称明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坛领袖。王世贞最著名的十首诗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作诸生,厌其拘束,弃去,终身不再应举,纵情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高邮城西,与名流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虽多闲适之作,亦有同情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佳作。有《王西楼乐府》。王磐最著名的十首诗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农,少时为僧,后参加红巾军起义,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在位期间强化中央集权,废丞相,设锦衣卫,编《大明律》,推行屯田,整顿吏治,开创"洪武之治"。其治国刚猛严厉,文字狱频发,但勤政爱民,生活俭朴。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从南向北统一的平民皇帝,其传奇经历与铁腕统治对明清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朱元璋最著名的十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