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是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诗歌之一。诗人以纪梦的形式,描述了宋王朝成功收复西域的汉唐故地后,国家强盛统一、边疆安定祥和的场面,从而抒发了诗人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主义情怀。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锈,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作者陆游已五十六岁,在江西抚州任职。当时,宋金对峙的局面已大体固定下来,而陆游则终身以驱逐胡虏、光复中原为己任。
翻译注释
翻译
天宝年间安禄山攻陷了洛阳长安,北庭安西都被敌人侵占。
五百年来土地丧失无人过问,今日里圣明的皇上亲自征战。
百万猛士跟随皇帝的车驾前进,用不着传下檄文故土纷纷归顺。
遥远的边塞筑起城墙划入版图,行宫里排列仪仗宣读大赦的诏文。
极目远望都是宋朝的河山,发布文书开始用淳熙纪年。
庆功大典的将士穿着彩色的战袍,秋风里军乐奏起鼓角震天。
苜蓿峰前都是哨亭堡垒,交河上的烽火报告着平安。
高楼上满是凉州的少女,连梳头的样式也学着京都的打扮。
注释
(1)天宝:唐玄宗的年号。
(2)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安禄山是胡人,手下士兵也多为胡人。
(3)两京:指长安和洛阳。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在数月内先后攻陷洛阳、长安。
(4)北庭安西:北庭、安西,为唐朝驻西域(今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的军政机构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前者管辖天山北路,后者管辖天山南路。
(5)无汉营:没有中原王朝的军队驻扎。安史之乱以后吐蕃趁虚而入,蚕食唐朝西部疆土,到唐德宗贞元年间(8世纪末),北庭、安西亦失守,此后中原王朝再未控制这一地区。
(6)五百年:该诗作于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距北庭、安西失守的时间不足四百年,此处为虚指。
(7)圣主:指宋孝宗赵昚。
(8)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喻勇士或雄师劲旅。
(9)銮驾:天子的车驾。因天子车驾有銮铃而得名。
(10)故地:指曾为汉唐疆域、但已沦为异族统治的西北地区。
(11)传檄:传布檄文,意思是只要檄文传到原来的领土上,那地方就可以拿下来,不用费事。
(12)绝塞:极远的边塞。这里指唐代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原来的辖区。
(13)新图:新编制的地域图册。
(14)排仗:排列仪仗队。
(15)宣大赦:由于国家收复失地,取得重大胜利,所以皇帝要宣布大赦天下,以示庆祝。
(16)淳熙:宋孝宗的年号,该诗作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
(17)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指皇帝的亲卫部队。
(18)错:交错。错锦绣,穿着各色各样华美的服装。
(19)苜蓿峰:峰当作烽,故址当在于祝(今新疆乌什)境之葫芦河附近。
(20)亭障: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
(21)平安火:唐代在边塞上每三十里置一烽候,夜里举火为信,报告平安无事。
(22)交河:唐代安西都护府驻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23)京都:这里指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朱祖谋校《云谣集》载唐人《内家娇》第二首:“及时衣著,梳头京样。”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陆游的诗
相关推荐
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发岁始俛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
紫阁相逢处,丹岩议宿时。
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
炎方忆初地,频梦碧琉璃。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桑,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五日观妓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知今日死君家。
五美吟·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五月五日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五斗先生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
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
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
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五言诗·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五美吟·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上浣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