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中的第四首。此诗以唐玄宗(上皇)西巡至蜀地(南京,指成都)为背景,描写了皇帝巡幸时的盛况。首句“谁道君王行路难”以反问开篇,强调玄宗西行并非艰难,而是受到百姓欢迎;后两句“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运用夸张手法,将蜀地比作长安,暗含对朝廷的颂扬。全诗语言豪迈,气势恢宏,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四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中唐朝收复长安后的至德二载(757年)岁末。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兵破潼关,唐玄宗西幸,是谓西巡。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至德二载(757年)十月,肃宗还长安,遣使迎玄宗。十二月丁未,玄宗还长安;戊午,以蜀都(成都)为南京,凤翔为西京,西京(长安)为中京。此时李白在寻阳被判为长流夜郎徒刑,他忍着悲痛写下这组诗。
翻译注释
翻译
谁说君王行路难呢?皇帝的车驾西幸使得万众欢腾。
好像是地将锦江转成了渭水,天将玉垒变回到了长安。
注释
(1)六龙:皇帝之车驾龙,马之美称。
(2)天回:地名。
(3)玉垒:山名。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上留田行
里中有啼儿,似类亲父子。
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十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上京即事五首·其四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九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上湖南崔中丞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上梅直讲书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上陈文惠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
紫袍不识衰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
上元夜六首·其一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西平·送杜叔高
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能几字、尽殷勤。江天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