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三首·其二

〔唐代〕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地形凭借钟山的龙盘之势,绕城有江水横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当年六朝的权贵,夹道筑起座座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而今荒败的王宫长满了野草,旧日的离宫别馆已到处是凄凉的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只有那玄武湖上的明月,照着清波,像是照耀在海上的瀛洲。

注释

(1)拥:环抱的样子。

(2)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

(3)城回江水流: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江:一作“汉”。

(4)当时:指六朝时期。

(5)夹道:在道路两旁。

(6)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国:都城。

(7)王宫:一作“离宫”。离宫: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

(8)空余:只剩下。

(9)后湖:即金陵城北的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

(10)瀛州: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洲岛。瀛:一作“江”。

金陵三首·其二拼音版

jīnlíngsānshǒu··èr
yōngjīnlíngshìchénghuíjiāngshuǐliú
dāngshíbǎiwànjiādàozhūlóu
wángguóshēngchūncǎowánggōngqiū
kònghòuyuèshàngduìyíngzhōu

作品简介

《金陵三首·其二》是李白金陵怀古组诗的第二首,聚焦六朝繁华的幻灭。首联"地拥金陵势"续写形胜,以长江绕城的动态景象强化地理优势;颔联"百万户""朱楼"极写昔盛;颈联"亡国春草""王宫古丘"骤转今衰,形成强烈反差;尾联"后湖月"(玄武湖)与神话"瀛洲"相对,将历史虚无感推向宇宙维度。全诗以"势—盛—衰—空"为脉络,在40字内完成宏阔的历史穿越,体现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的艺术魄力。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秋天,李白自余杭经金陵、秋浦至浔阳,隐居庐山屏风叠。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金陵三首》即是李白这一年过金陵时写的。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当时“朱楼”、“王宫”,备极华丽,到唐代都湮没不见了。这和唐代天宝(742—756)、至德(756—758)年间两京残破的景象,颇有相似之处。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等。他一生漫游天下,纵情诗酒,追求自由,曾供奉翰林但遭谗离职。晚年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遇赦后卒于当涂。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金陵三首·其二

〔明代〕王跂

旧客疲驴瀍涧阴,桥山春树独行吟。

翠微寒日熊罴肃,紫昊晴烟松柏深。

共看配天修巨典,谁教陆地作平沉。

兴亡百变无如此,马赵偏安也笑今。

金陵三首·其一

〔明代〕王跂

三辅江山穴出虎,六朝形胜势蟠龙。

皇基易绍因迁鼎,家痛难忘异举烽。

夜半谁知越州驾,平明自失景阳钟。

白头挥日惭无力,西望酣歌泪湿胸。

金陵三首·其三

〔明代〕王跂

白头充赋为长饥,也幸东周丰镐齐。

济上忽传千骑入,襄城已逐七臣迷。

雨荒晋阙铜驼没,风撼昭陵铁马嘶。

蹭蹬归来惭复笑,脱刳闲尾又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