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作品简介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三首诗表明诗人反对迁都洛阳之议,希望朝廷能力行俭约,减轻人民疾苦。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破,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直接威胁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地理位置优越就是主张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肯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议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话说得很委婉。实际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提供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望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讥道: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主张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议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居乐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情希望,显得特别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具体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答案原极简单而平常:“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这里指出了所谓“盗贼”的根源即在于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本身的奢侈剥削,“官逼民反”,原是一个极平凡的道理,但却无人肯说、敢说。道理本很简单,故曰“不过”。颈联“莫取”“长令”,反复叮咛,极其郑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翻译注释

翻译

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

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呢。

巩固政权不要只着眼于城池的坚固,根本还在于不断革新政治,让百姓安居乐业。

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减少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本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啊。

注释

(1)洛下:即洛阳。古人以洛阳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等,故曰“天中贡赋均”。

(2)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日闻”二句:意谓应散储粟以赡济穷民,讽刺统治阶级只知聚敛贡赋,不管人民冻馁。日闻,不断地听说。红粟腐,红粟腐烂,见储粟之多。《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用因,腐败而不可食。”寒,指人民。翠华,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春,作动词用,犹温暖。

(3)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莫取”二句:一警戒,一开导。莫取,犹莫恃、莫凭,即“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金汤,即所谓金城汤池,这里影射洛阳。险固不足恃,故告以莫取。意在反对迁都洛阳。宇宙新,即人民安居乐业。其具体办法,即下所云行俭德。

(4)本王臣:原来都是你皇帝陛下的好百姓。

全文拼音版

yǒugǎnshǒu··sān
luòxiàzhōuchētiānzhōnggòngjūn
wénhónghándàicuìhuáchūn
jīntāngzhǎnglìngzhòuxīn
guòxíngjiǎndàozéiběnwángché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南歌子·有感

〔宋代〕苏轼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梁,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赣上食莲有感

〔宋代〕黄庭坚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头??,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桂枝香·观木犀有感寄吕郎中

〔宋代〕陈亮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馀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

过吴江有感

〔清代〕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有感二首·其一

〔唐代〕李商隐

九服归元化,三灵叶睿图。

如何本初辈,自取屈牦诛。

有甚当车泣,因劳下殿趋。

何成奏云物,直是灭萑苻。

证逮符书密,辞连性命俱。

竟缘尊汉相,不早辨胡雏。

鬼箓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敢云堪恸哭,未免怨洪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