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前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清平调三首》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或天宝三年(744)春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其一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其二
贵妃美得像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其三
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
(1)清平调:唐代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2)云想衣裳花想容: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3)槛:栏杆。
(4)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5)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6)会:应。
(7)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8)一枝秾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秾:一作“红”。
(9)云雨巫山: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10)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
(11)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12)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
(13)名花:牡丹花。
(14)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15)看:此为韵脚,读平声。
(16)解释:解散、消解之意。释:即消释、消散。一作“识”。
(17)春风:此指唐玄宗。
(18)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沉:一作“沈”。
(19)阑干:即栏杆。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凄凄切切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梦里砧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抛残弦索床头。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清江引·竞功名有如车下坡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
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清平乐·角声哀咽
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
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
清平乐·图书一室
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花满翠壶熏研席。睡觉满窗晴日。
手寒不了残棋。篝香细勘唐碑。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
清平乐·风鬟雨鬓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阑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清江引·托咏
剔秃圞一轮天外月,拜了低低说:是必常团圆,休着些儿缺,愿天下有情底都似你者。
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平乐·将愁不去
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