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别

〔唐代〕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我和您相别在灞陵亭上,灞河水在不停地流淌。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无花的古树发人思古之幽情,萋萋的春草更能引起离人的感伤。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我向路人询问脚下的小路通向何方?路人说这是当年王粲南下时的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原来这古道还曲曲折折通向长安城中的宫殿,可惜宫殿已被浮云遮蔽笼罩。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这西下的夕阳已是使我断肠愁绝,何况又不知从何处传来了离歌声声呢?

注释

(1)灞陵亭:古亭名,在长安东灞水之滨,为古人饯别之地。

(2)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流入渭水。

(3)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4)春草:此句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意。

(5)路歧:一作“路岐”,即歧路,岔路。

(6)王粲:东汉末年人,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因长安扰乱而南奔荆州,其《七哀诗》描写离开长安南奔情景,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之句。

(7)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8)紫阙:一作“紫关”,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9)浮云:喻指朝廷中奸邪。

(10)骊歌:一作“黄鹂”。

灞陵行送别拼音版

língxíngsòngbié
sòngjūnlíngtíngshuǐliúhàohào
shàngyǒuhuāzhīshùxiàyǒushāngxīnzhīchūncǎo
xiàngqínrénwènyúnshìwángcànnándēngzhīdào
dàoliánmiánzǒu西jīngquèluòyúnshēng
zhèngdāngjīnduànchángchùchóujuérěntīng

作品简介

《灞陵行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十句,首二句点明送别地点灞陵以及灞水东流的景象;次二句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景中寄寓着依依惜别之情;五六两句说明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七八两句写回望所见的红日西沉、浮云升起的黯淡景象;末二句说愁绝的离歌触发了深广的忧思。诗中抒写行者和送行者的离情别绪,同时蕴含着作者对政局的忧虑。全诗运用灞水、紫阙、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并向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透露出一种世事浩茫的意味。

创作背景

《灞陵行送别》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等。他一生漫游天下,纵情诗酒,追求自由,曾供奉翰林但遭谗离职。晚年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遇赦后卒于当涂。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火山云歌送别

〔唐代〕岑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送别

〔唐代〕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