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别

〔唐代〕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作品简介

《灞陵行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十句,首二句点明送别地点灞陵以及灞水东流的景象;次二句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景中寄寓着依依惜别之情;五六两句说明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七八两句写回望所见的红日西沉、浮云升起的黯淡景象;末二句说愁绝的离歌触发了深广的忧思。诗中抒写行者和送行者的离情别绪,同时蕴含着作者对政局的忧虑。全诗运用灞水、紫阙、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并向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透露出一种世事浩茫的意味。

创作背景

《灞陵行送别》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翻译注释

翻译

我和您相别在灞陵亭上,灞河水在不停地流淌。

无花的古树发人思古之幽情,萋萋的春草更能引起离人的感伤。

我向路人询问脚下的小路通向何方?路人说这是当年王粲南下时的古道。

原来这古道还曲曲折折通向长安城中的宫殿,可惜宫殿已被浮云遮蔽笼罩。

这西下的夕阳已是使我断肠愁绝,何况又不知从何处传来了离歌声声呢?

注释

(1)灞陵亭:古亭名,在长安东灞水之滨,为古人饯别之地。

(2)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流入渭水。

(3)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4)春草:此句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意。

(5)路岐:一作“路歧”,即歧路,岔路。

(6)王粲:东汉末年人,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因长安扰乱而南奔荆州,其《七哀诗》描写离开长安南奔情景,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之句。

(7)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8)紫阙:一作“紫关”,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9)浮云:喻指朝廷中奸邪。

(10)黄鹂:一作“骊歌”。

全文拼音版

língxíngsòngbié
sòngjūnlíngtíngshuǐliúhàohào
shàngyǒuhuāzhīshùxiàyǒushāngxīnzhīchūncǎo
xiàngqínrénwènyúnshìwángcànnándēngzhīdào
dàoliánmiánzǒu西jīngquēluòyúnshēng
zhèngdāngjīnduànchángchùhuángchóujuérěntīng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等。他一生漫游天下,纵情诗酒,追求自由,曾供奉翰林但遭谗离职。晚年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遇赦后卒于当涂。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寄远十一首·其七

〔唐代〕李白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

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

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赋得桃李无言

〔唐代〕李商隐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赴阙

〔宋代〕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晏坐闲吟

〔唐代〕白居易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

霜侵残鬓无多黑,酒伴衰颜只暂红。

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