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十句,首二句点明送别地点灞陵以及灞水东流的景象;次二句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景中寄寓着依依惜别之情;五六两句说明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七八两句写回望所见的红日西沉、浮云升起的黯淡景象;末二句说愁绝的离歌触发了深广的忧思。诗中抒写行者和送行者的离情别绪,同时蕴含着作者对政局的忧虑。全诗运用灞水、紫阙、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并向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透露出一种世事浩茫的意味。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灞陵行送别》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翻译注释
翻译
我和您相别在灞陵亭上,灞河水在不停地流淌。
无花的古树发人思古之幽情,萋萋的春草更能引起离人的感伤。
我向路人询问脚下的小路通向何方?路人说这是当年王粲南下时的古道。
原来这古道还曲曲折折通向长安城中的宫殿,可惜宫殿已被浮云遮蔽笼罩。
这西下的夕阳已是使我断肠愁绝,何况又不知从何处传来了离歌声声呢?
注释
(1)灞陵亭:古亭名,在长安东灞水之滨,为古人饯别之地。
(2)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东,北流入渭水。
(3)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4)春草:此句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意。
(5)路岐:一作“路歧”,即歧路,岔路。
(6)王粲:东汉末年人,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因长安扰乱而南奔荆州,其《七哀诗》描写离开长安南奔情景,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之句。
(7)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8)紫阙:一作“紫关”,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9)浮云:喻指朝廷中奸邪。
(10)黄鹂:一作“骊歌”。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寄远十一首·其七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
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
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
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
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
贼平后送人北归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赋得桃李无言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棹歌行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
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
赴阙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奉送从兄宰晋陵
东郊暮草歇,千里夏云生。
立马愁将夕,看山独送行。
依微吴苑树,迢递晋陵城。
慰此断行别,邑人多颂声。
次韵秦少游春江秋野图二首·其一
翰墨功名里,江山富贵人。
倏看双鸟下,已负百年身。
天仙子·深夜归来长酩酊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登华岳南峰极顶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晏坐闲吟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
霜侵残鬓无多黑,酒伴衰颜只暂红。
愿学禅门非想定,千愁万念一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