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唐代〕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作品简介

《立春》是杜甫晚年漂泊夔州时创作的节令诗,以"春盘"民俗触发家国双悲。首联"春盘生菜"(唐立春食辛盘习俗)与"两京梅发"的今昔对照,瞬间打通时空;颔联"高门白玉""纤手青丝"的贵族节庆场景,反衬出颈联"巫峡寒江""杜陵远客"的现实凄凉;尾联"归定无处"的茫然与"呼儿题诗"的急迫,将节日的仪式感转化为存在焦虑的诗性释放。全诗以"春盘—寒江"的意象碰撞,在二十四字的七律框架内,完成从民俗细节到生命终极追问的惊人跳跃。

创作背景

《立春》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立春,杜甫流寓夔州。时安史之乱虽平,但吐蕃占据陇右,"两京"(长安、洛阳)仍动荡。诗中"杜陵远客"为诗人自称,"高门"指开元盛世达官宅邸。在"巫峡"与"两京"的三千里阻隔中,"春盘"这一微小民俗载体,成为盛唐记忆与乱世现实的痛苦连接点。

翻译注释

翻译

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开元、天宝年间那一段太平岁月。那时,东京洛阳和两京长安正是鼎盛之时。

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如今我流落异地,真不堪面对这眼前的巫峡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这杜陵远客悲不自胜。

天哪!究竟哪里是我的归宿安身之处?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儿子找纸来写了这首诗 。

注释

(1)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

(2)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3)高门:指贵戚之家。

(4)传:经。

(5)那对眼:哪堪对眼。

(6)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7)归定处: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全文拼音版

chūn
chūnchūnpánshēngcàiliǎngjīngméishí
pánchūgāoménxíngbáicàichuánxiānshǒusòngqīng
xiáhánjiāngduìyǎnlíngyuǎnshèngbēi
shēnwèizhīguīdìngchùérzhǐsh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唐代〕白居易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余凉,拂簟无纤埃。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立秋夕有怀梦得

〔唐代〕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