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屯北崦》这首五言律诗是杜甫晚年漂泊夔州时所作。诗人通过描写东屯北崦荒凉萧索的景象,反映了战乱时期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全诗语言凝练,意境苍凉,将个人漂泊之悲与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融为一体,体现了杜甫晚期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东屯北崦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东屯北崦》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寓居夔州东屯时期。东屯是夔州附近的村落,时值安史之乱后各地战乱仍频,民生困苦。诗中"盗贼"指当时作乱的军阀,"诛求"揭露官府苛捐杂税;"空村""落日"的荒凉景象,既是实景描写,也象征唐王朝的衰败。这是杜甫晚年对时代苦难的深刻见证。
翻译注释
翻译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注释
(1)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
(2)浮生:言人生世间一切无定,如浮在水上一样,这里指长期漂泊的作者自己。
(3)诛求:指官府盘剥。
(4)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5)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6)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7)战地有黄尘:有地方正在打仗。当时,北方有吐蕃的侵扰,四川有军阀的叛乱,所以作者想到战事。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东平留赠狄司马
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则是弄儒翰。
入幕绾银绶,乘轺兼铁冠。
练兵日精锐,杀敌无遗残。
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
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
谁谓纵横策,翻为权势干。
将军既坎壈,使者亦辛酸。
耿介挹三事,羁离从一官。
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
东还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东光
东光乎,仓梧何不乎?
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
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东南
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
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
东山吟
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
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
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马塍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