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此诗主要写的是汉朝出征南越的士兵对道理艰险、早起行军的怨愤之情,反映了当时军人的厌战情绪。全诗语调沉重悲凉,简朴明晰的口语本色,具有民歌晓畅而又含蓄的特色。
东光
东光乎,仓梧何不乎?
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
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据有今广东一带的南越国相吕嘉作乱,杀害国王、太后及汉朝使者。汉武帝派路博德、杨仆等人率兵从今湖南、江西等地出兵讨伐,又派南越降人甲为下濑将军,带领罪犯组成的军队进攻苍梧(今广西梧州)。梧州地方潮湿,多瘴气,出征士兵多有不满。朱乾《乐府正义》卷五:“汉武以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击南越,下濑将军甲下仓梧,于时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越,至以酎金夺爵者百有六人。卜式上书请往,爵关内侯,而天下莫应,则其时之民之不欲可知也。虽有九郡之置,而孤人之子,寡人之妻,穷兵远方,籍此无用之地,亦独何哉!此诗所谓仓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也。”
汉武帝前期外开疆域,内兴功利,轰轰烈烈地折腾了几十年,搞得“天下虚耗,人复相食”(《汉书·食货志上》)。元鼎五年(前112年)是武帝在位的第三十个年头,正在“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兴头上。不过这次征越倒不是“侵略战争”。据《汉书·武帝纪》,是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其王、王太后”,而且此前“粤(南越)欲与汉用船战逐”,武帝也造作战船,做了准备。南越内部政变,祸及汉使,自是武帝大肆进击的机会。但六年前第三次大击匈奴,损失严重;元鼎三年(前114年)山东又遭灾“方二三千里”。发兵南越的同时还西击侵边的羌人。臣民疲于军役,武帝以关内侯的高爵和重赏,也刺激不了臣子的热情。至于被迫上前线的战士和犯人,怨苦就更大了。这首诗就是这种怨愤之情的反映。
翻译注释
翻译
东方明亮了罢,苍梧为什么还不亮?
苍梧粮多多腐烂,不会增加汉军粮。
被遣诸军“游荡子”,雾晨早行多悲伤。
注释
(1)东光乎:东光:东方亮了。“光”用如动词。诗题是以篇首二字为名,这是汉乐府的常例。乎:一作“平”。
(2)仓梧:地名,一般写作“苍梧”,在今广西梧州。
(3)不乎:不:即古“否”字。乎:一作“平”。此句“不”后承上省略“光”字。
(4)腐粟:指在仓库里腐烂了的粮食仓有腐粟,就是说粮食多得吃不完。
(5)诸军:指当时征南越的汉军二十多万人。汉军兵分四路,自湘、赣、黔、桂分道出击。其中一路取道苍梧。
(6)游荡子:离家远游的人称“游子”或“荡子”。当时征越军队的半数,是“赦天下囚”的“罪人”,任官方驱遣,故言“游荡子”。
全文拼音版
相关推荐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较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着山阴,后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东阿道中晚望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东湖新竹
插棘编篱谨护持, 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 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 枕簟仍教到处随。
东屯北崦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东还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东阳溪中赠答二首·其一
可怜谁家妇?缘流洒素足。
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城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