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楠榴枕诗

〔南北朝〕许瑶之

端木生河侧,因病遂成妍。

朝将云髻别,夜与蛾眉连。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端木生河侧,因病遂成妍。

河边生长着一株树木,因风雨摧折反而姿态柔美翩跹。

朝将云髻别,夜与蛾眉连。

清晨,它的枝条如高髻般摇曳舒展;夜晚,又似蛾眉般柔婉相连。

注释

(1)妍:美丽。

(2)云髻:高耸的发髻。

咏楠榴枕诗拼音版

yǒngnánliúzhěnshī
duānshēngyīnbìngsuìchéngyán
cháojiāngyúnbiééméilián

作品简介

《咏楠榴枕诗》是南北朝诗人许瑶之的一首咏物小诗。此诗以楠木制作的枕头为吟咏对象,构思精巧,语短意长。首句“端木生河侧”点明楠木的原生环境,次句“因病遂成妍”巧妙转折,指出木材因疖瘤(楠榴)等“病”反而成就了制作枕头的天然美态;后两句“朝将云髻别,夜与蛾眉连”以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枕头与佳人朝夕相伴的亲密关系,既写实又富于想象。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优美,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南北朝咏物诗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咏楠榴枕诗》此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当为许瑶之生活于南朝宋齐时期所作。楠榴指楠木的根节或疖瘤,其木质纹理盘曲美观,是制作枕具的上佳材料。南北朝时期,咏物诗创作兴盛,文人常于日常用具中寄托情趣。此诗通过咏叹楠榴枕,既反映了当时手工业制品的精巧,也体现了文人生活审美化的倾向。“朝别云髻,夜连蛾眉”的描写,含蓄表达了对于闺中情致与时光流转的细腻观察,是南朝乐府民歌影响下清丽婉约风格的代表。

作者介绍

许瑶之(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朝齐这一时期。髙阳(治今河北蠡县南)人,曾任建安郡丞,后罢官归隐。

相关诗文

咏李伯时摹韩干三马次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素

〔宋代〕黄庭坚

太史琐窗云雨垂,试开三马拂蛛丝。

李侯写影韩干墨,自有笔如沙画锥。

绝尘超日精爽紧,若失其一望路驰。

马官不语臂指挥,乃知仗下非新羁。

吾尝览观在坰马,驽骀成列无权奇。

缅怀胡沙英妙质,一雄可将千万雌。

决非皂枥所成就,天骥生驹人得之。

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价五羖皮。

李侯画隐百僚底,初不自期人误知。

戏弄丹青聊卒岁,身如阅世老禅师。

咏荆轲

〔魏晋〕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咏史

〔唐代〕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咏素蝶诗

〔南北朝〕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咏贫士七首·其三

〔魏晋〕陶渊明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

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

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

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咏壁鱼

〔唐代〕李远

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

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

潜穴河图内,吞钩乙字边。

莫言鬐鬣小,食尽白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