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注释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2)辞:辞别。

(3)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4)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6)唯见:只看见。

(7)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拼音版

huánglóusòngmènghàoránzhī广guǎnglíng
rén西huánglóuyānhuāsānyuèxiàyángzhōu
fānyuǎnyǐngkōngjìnwéijiànchángjiāngtiānliú

作品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以壮阔画面抒写诗意离别。前两句"西辞黄鹤楼"与"烟花扬州"的地理对举,暗含对友人漫游的欣羡;后两句"孤帆尽影"的久久凝望与"江天共流"的永恒意象,将别情融入自然时空。全诗以"辞-下-尽-流"为动态线索,语言明快而意境辽远,打破传统送别诗的伤感模式,展现盛唐诗人洒脱的胸襟。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作于开元十六年(728年)李白与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分别时。时孟浩然将往广陵(扬州),正值唐代"扬一益二"的繁华盛期。"烟花三月"的绮丽想象与"天际流"的哲学升华,使该诗成为黄鹤楼题咏的千古绝唱,今武汉黄鹤楼公园专设"李白搁笔亭"纪念。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等。他一生漫游天下,纵情诗酒,追求自由,曾供奉翰林但遭谗离职。晚年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遇赦后卒于当涂。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游襄阳怀孟浩然

〔唐代〕白居易

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

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

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

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唐代〕李白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

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

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

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唐代〕刘昚虚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

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