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邻》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创作的田园诗佳作,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江村隐逸图。全诗以"锦里先生"(隐士朱山人)为主角,通过四个经典场景展现其生活:首联"乌角巾"与"芋栗园"的简朴形象,颔联儿童迎客、鸟雀驯阶的和谐画面,颈联秋水野航的幽静景致,尾联白沙翠竹间的月下送别。诗中"未全贫"的微妙表述,既见隐士安贫乐道之志,亦含诗人对物质与精神平衡的深刻理解。
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南邻》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秋,杜甫初居成都草堂时。南邻朱山人是当地隐士,诗中"野航"指浣花溪小渡船。在安史叛军占据洛阳(760年六月)的背景下,此诗以"鸟雀驯""月色新"的宁静意象,构建出乱世中难得的精神净土,反映杜甫对"未全贫"式人格独立的向往。
翻译注释
翻译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注释
(1)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2)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3)芋:芋头。
(4)栗:板栗。
(5)宾客:一作“门户”。
(6)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7)深:一作“添”。
(8)航:小船。一作“艇”。
(9)村:一作“山”。
(10)暮:一作“路”。
(11)对:一作“送”。
(12)柴门:一作“篱南”。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南朝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杮,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南歌子·转盼如波眼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酒阑人散月侵廊,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
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
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南行别弟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南堂五首·其三
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