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邻

〔唐代〕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作品简介

《南邻》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创作的田园诗佳作,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江村隐逸图。全诗以"锦里先生"(隐士朱山人)为主角,通过四个经典场景展现其生活:首联"乌角巾"与"芋栗园"的简朴形象,颔联儿童迎客、鸟雀驯阶的和谐画面,颈联秋水野航的幽静景致,尾联白沙翠竹间的月下送别。诗中"未全贫"的微妙表述,既见隐士安贫乐道之志,亦含诗人对物质与精神平衡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南邻》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秋,杜甫初居成都草堂时。南邻朱山人是当地隐士,诗中"野航"指浣花溪小渡船。在安史叛军占据洛阳(760年六月)的背景下,此诗以"鸟雀驯""月色新"的宁静意象,构建出乱世中难得的精神净土,反映杜甫对"未全贫"式人格独立的向往。

翻译注释

翻译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注释

(1)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

(2)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3)芋:芋头。

(4)栗:板栗。

(5)宾客:一作“门户”。

(6)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7)深:一作“添”。

(8)航:小船。一作“艇”。

(9)村:一作“山”。

(10)暮:一作“路”。

(11)对:一作“送”。

(12)柴门:一作“篱南”。

全文拼音版

nánlín
jǐnxiānshēngjiǎojīnyuánshōuwèiquánpín
guànkànbīnértóngshíjiēchúniǎoquèxún
qiūshuǐcáishēnchǐhángqiàshòuliǎngsānrén
báishācuìzhújiāngcūnxiāngduìcháiményuèxī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南乡子·新月又如眉

〔宋代〕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教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梦里关山路不知。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还是凉生玉枕时。

南朝

〔唐代〕李商隐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敌国军营漂木杮,前朝神庙锁烟煤。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宋代〕苏轼

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酒阑人散月侵廊,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

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