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齐有倜傥生

〔唐代〕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作品简介

《古风·齐有倜傥生》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古体诗作品。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理想,寄托自己的感慨,真实地反映出李白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激情与淡泊。朴实洗炼的语言,充沛悠然的气韵,已足以完成李白高雅华贵的精神气质与人生追求。

创作背景

《古风·齐有倜傥生》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白一生深受儒、道、侠三种思想影响,思想性格中既有兼济天下之志向,又有独善其身之情怀。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非常通透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军之道成,容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正是由于九百多年前的齐国义士鲁仲连在这点上与他有着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所以他不止一次地以鲁连自比,如《在水军宴幕府诸侍卿》:“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留别王司马》:“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五月东鲁行》:“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他的《古风》“齐有倜傥生”一诗更是集中地表达了对鲁连的钦慕之情。

翻译注释

翻译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注释

(1)倜傥:气宇轩昂,不受拘束的样子。

(2)鲁连:战国时期齐人鲁仲连。

(3)高妙:杰出,出众。

(4)明月:指夜明珠。

(5)光曜:光辉。

(6)却秦振英声:指鲁仲连义不帝秦,却秦救赵一事。

(7)末照:犹余光也。

(8)澹荡:淡薄,不慕名利。

(9)拂衣:超然高举的意思,表示语气坚决。

(10)同调:谓志趣相合。

全文拼音版

fēng··yǒutǎngshēng
yǒutǎngshēngliángāomiào
míngyuèchūhǎicháokāiguāngyào
quèqínzhènyīngshēnghòushìyǎngzhào
qīngqiānjīnzèngxiàngpíngyuánxiào
dàndàngréntóngdiào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等。他一生漫游天下,纵情诗酒,追求自由,曾供奉翰林但遭谗离职。晚年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遇赦后卒于当涂。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古人谈读书(三首)

〔先秦〕佚名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松

〔宋代〕王安石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意

〔唐代〕王昌龄

桃花四面发,桃叶一枝开。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古怨别

〔唐代〕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古风·蟾蜍薄太清

〔唐代〕李白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