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作于杜甫处于穷愁绝境之时。这组抒情诗展示了诗人当下复杂不平的心态,真切感人;融合了屈原等前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并有所突破,使激越的悲情得到了动人的传达;标志着杜甫前、后期思想转型的最终完成。这组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还是就其与杜甫前、后期思想的关系而言,都在杜集中具有重要意义。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一月所作。这一年杜甫四十八岁。七月,他自华州弃官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十月,转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在那里住了约一个月,这是他生活最为困窘的时期。一家人因饥饿病倒床上,只能挖掘土芋来充肠。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诗人以七古体裁,写了这七首诗。
翻译注释
翻译
有个游子字子美,满头蓬乱的头发盖过了耳朵。
终日跟在猿猴后面捡些橡树籽充饥,还是大冷天,山谷里太阳也下山了。
中原还是音信不通不能回去,我手脚都冻开裂了,皮肉坏死。
啊,我唱起第一首歌来已是悲伤不已,凄凉的风又为我从天上刮来。
注释
(1)有客:杜甫是寓居,故自称有客。
(2)子美:杜甫的字。杜甫和李白一样,都喜欢在诗中用自己的姓名或字号。
(3)岁拾橡栗:岁拾:“岁”指岁暮,因下句有“天寒日暮”之文,故可从省,兼以避重。橡栗:即橡子,江南人常用来做成豆腐。
(4)狙公:狙:猕猴。狙公:养狙之人。
(5)皴:皮肤因受冻而坼裂。皮肉死,失了感觉。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