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十四江东觐省》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送友人韩十四(排行十四)赴江东(今江浙一带)探望父母之作。诗中通过战乱中亲情难聚的悲哀,抒发了诗人对家国动荡的忧愤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苦难紧密结合,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典型风格。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时安史之乱未平,江东虽相对安定但道路艰险。诗中"老莱衣"(春秋孝子老莱子着彩衣娱亲典)反衬战乱中孝道难行;"黄牛峡"(宜昌西)、"白马江"(成都附近)预示行程艰险。杜甫与弟妹离散多年,故有"无家寻弟妹"之痛,末联"未同归"更道出战乱时代的人生无常。
翻译注释
翻译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
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
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
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注释
(1)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
(2)觐省:谓探望双亲。
(3)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4)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5)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6)转:一作“急”。
(7)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8)应:一作“还”。
(9)同:一作“堪”。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送中兄典邵州
官骑连西向楚云,朱轩出饯昼纷纷。
百城兼领安南国,双笔遥挥王左君。
一路诸侯争馆榖,洪池高会荆台曲。
玉颜送酒铜鞮歌,金管留人石头宿。
北雁初回江燕飞,南湖春暖著春衣。
湘君祠对空山掩,渔父焚香日暮归。
百事无留到官后,重门寂寂垂高柳。
零陵过赠石香溪,洞口人来饮醇酒。
登楼暮结邵阳情,万里沧波烟霭生。
他日新诗应见报,还如宣远在安城。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
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
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
谢公文章如虎豹,至今斑斑在儿孙。
竟陵主簿极多闻,万事不理专讨论。
涧松无心古须鬣,天球不瑑中粹温。
落笔尘沙百马奔,剧谈风霆九河翻。
胸中恢疏无怨恩,当官持廉庭不烦。
吏民欺公亦可忍,慎勿惊鱼使水浑。
汉滨耆旧今谁存,驷马高盖徒纷纷。
安知四海习凿齿,拄笏看度南山云。
送裴侍御归上都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送子相归广陵
广陵秋色雨中开,系马青枫江上台。
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送刘慎虚归取宏词解
太清闻海鹤,游子引乡眄。
声随羽仪远,势与归云便。
青桂春再荣,白云暮来变。
迁飞在礼仪,岂复泪如霰。
送郑判官
东楚吴山驿树微,轺车衔命奉恩辉。
英僚携出新丰酒,半道遥看骢马归。
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其二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