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城望月

〔唐代〕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九都,伫观妖氛灭。

作品简介

《辽城望月》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前八句细致描绘了辽宁夜空中月亮若隐若现、时圆时缺的景象,最后两句则写诗人驻足观看敌人被覆灭。全诗描写细腻,色彩清丽,借望月表达了作者攻占辽东城后的兴奋心情。

创作背景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句丽政权公开对抗李唐王朝。贞观十九年(645年),诗人挥师水陆并进,四月,李勣所率的军队已进至玄菟故地。五月,诗人渡辽,破辽东古城(今辽阳附近)。当年初冬收兵回师。《辽城望月》此诗就是在诗人亲到辽东古城大破高句丽兵之后所作,时间是贞观十九年(645年)夏秋之交。

翻译注释

翻译

在辽城东方一带,月亮刚刚升起来,澄澈的月色普照着辽城。

月光映照在云上时月亮隐藏在云里,隔着桂树树影,似乎可见月中桂花把月亮点缀起来。

月圆时可见月中桂花树枝的全貌,月缺时则好像明镜缺了半边。

登临辽城城楼观看,半圆的月亮阴影已散开,被周围的晕圈牢牢实实地包围起来。

车驾暂停时,我登上城楼,俯视四周的城市,长久地观看被妖气包围着的月亮,直到妖气全灭为止。

注释

(1)玄菟:古郡名,汉武帝时期置,辖境相当于今辽宁东部及朝鲜咸镜道一带。这里指代辽城的东方。

(2)辽碣:辽水和古辽东碣石山的并称,这里指高句丽占领下的整个辽东地区。

(3)光:一作“花”。

(4)缀:连缀。

(5)魄:指月的光辉。

(6)桂枝:神话传说中月亮里生有桂树。

(7)轮亏:谓月轮亏损,即非满月。轮:月轮,月亮。

(8)临城:指月光照临辽城。

(9)带晕:月亮周围的光圈,月光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产生的光现象,常被认为是天气将要起风的征兆,俗称“风圈”。

(10)围结:围拢聚集。

(11)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之地。

(12)丸都:高句丽都城,在今吉林省集安县境内,一作“九都”。

(13)伫观妖氛:伫观:站着观看。伫:一作“停”。妖氛:不祥之气,诗文中多指边患。这里指高句丽军队的气焰。

全文拼音版

liáochéngwàngyuè
xuányuèchūmíngchénghuīzhàoliáojié
yìngyúnguāngzànyǐnshùhuāzhuì
mǎnguìzhīyuánlúnkuījìngcǎiquē
línchéngquèyǐngsàndàiyūnzhòngwéijié
zhùjiǔdōuzhùguānyāofēnmiè

作者介绍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唐王朝的建立,他起了重要作用。即位后,常以隋亡为戒,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人善任,注重纳谏,励精图治,使唐初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史称的“贞观之治”。在文学上,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写了一些诗歌。著有《唐太宗集》。

李世民的诗

相关推荐

咏史八首·其二

〔魏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别程女

〔金代〕元好问

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

生女便知聊寄托,中年尤觉感悲欢。

松间小草栽培稳,掌上明珠弃掷难。

明日缑山东畔路,野夫怀抱若为宽。

赠王侍御

〔唐代〕韦应物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沈不改故人情。

上阳秋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

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精卫填海

〔先秦〕佚名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饮酒二十首·其十一

〔魏晋〕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牧童词

〔唐代〕储光羲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神弦曲

〔唐代〕李贺

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

画弦素管声浅繁,花裙綷縩步秋尘。

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

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