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为其青年时期出蜀漫游的纪行之作。全诗以"渡远荆门"的壮游开篇,"山野尽""江荒流"展现天地开阔之景,"月镜""云楼"的奇幻比喻暗含豪情,尾联"故乡水"的拟人笔法收束全篇。诗人以动态视角捕捉长江出峡的宏大气象,将地理变迁与人生征程融为一体,展现了盛唐诗歌的雄放气概。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首次乘舟东出三峡。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为长江出蜀险要。诗中"楚国"指江汉平原,"海楼"即蜃景,既写实景又暗喻前程。作为李白早期律诗代表作,其"山随野尽"的空间意识与"万里行舟"的进取精神,已显露"谪仙人"的独特诗风,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太白壮年语,气象已吞云梦"。
翻译注释
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注释
(1)远:远自。
(2)从:往。
(3)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6)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7)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8)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9)仍:依然。
(10)怜:喜爱。一本作“连”。
(11)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 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12)万里:喻行程之远。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