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逐句原文翻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注释

(1)远:远自。

(2)从:往。

(3)楚国: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6)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7)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8)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9)仍:依然。

(10)怜:喜爱。一本作“连”。

(11)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 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称蜀地为故乡。

(12)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拼音版

jīngménsòngbié
yuǎnjīngménwàiláicóngchǔguóyóu
shānsuípíngjìnjiānghuāngliú
yuèxiàfēitiānjìngyúnshēngjiéhǎilóu
réngliánxiāngshuǐwànsòngxíngzhōu

作品简介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为其青年时期出蜀漫游的纪行之作。全诗以"渡远荆门"的壮游开篇,"山野尽""江荒流"展现天地开阔之景,"月镜""云楼"的奇幻比喻暗含豪情,尾联"故乡水"的拟人笔法收束全篇。诗人以动态视角捕捉长江出峡的宏大气象,将地理变迁与人生征程融为一体,展现了盛唐诗歌的雄放气概。

创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此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首次乘舟东出三峡。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西北,为长江出蜀险要。诗中"楚国"指江汉平原,"海楼"即蜃景,既写实景又暗喻前程。作为李白早期律诗代表作,其"山随野尽"的空间意识与"万里行舟"的进取精神,已显露"谪仙人"的独特诗风,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此诗"太白壮年语,气象已吞云梦"。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奇绝,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等。他一生漫游天下,纵情诗酒,追求自由,曾供奉翰林但遭谗离职。晚年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遇赦后卒于当涂。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

相关诗文

送别

〔唐代〕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灞陵行送别

〔唐代〕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送别王宣城

〔南北朝〕鲍照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复值白苹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送别

〔南北朝〕范云

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

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

不愁书难寄,但恐鬓将霜。

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

送别湖南部曲

〔宋代〕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赤壁歌送别

〔唐代〕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送别覃孝廉

〔唐代〕韦应物

思亲自当去,不第未蹉跎。

家住青山下,门前芳草多。

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

州举年年事,还期复几何。

送别

〔近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