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注释
(1)鲁客:指范山人。
(2)杳:远。
(3)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
(4)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1)鲁客:指范山人。
(2)杳:远。
(3)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
(4)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送范山人归泰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着重突出范山人抱白鹤回泰山的景致,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第三四句描绘范山人抱白鹤与诗人的距离渐渐拉远,由近在咫尺,直至仍能清晰可见。第五六句讲述诗人巧妙地以红日为衬托,范山人抱白鹤仍能依稀可见。末两句描绘一幅云朵遮白鹤、人影望不及的远景。此诗在色彩的点染上颇具匠心。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亦寄予出诗人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
范山人,李白在东鲁时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详。李白诗中有《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之范居士,杜甫诗中《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之范十,与此范山人可能同为一人。此诗为李白辞朝归东鲁时所作。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巾不自知。
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雨暗眉山江水流,离人掩袂立高楼。
双旌千骑骈东陌,独有罗敷望上头。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麀麌顾其子,燕雀各有随。
与子为夫妇,五年三别离。
儿女岂不怀,母老妹已笄。
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
关河万里道,子去何当归。
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百亩未为多,数口可无饥。
吞声不敢尽,欲怨当归谁。
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
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
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海涨兵荒后,为官合动情。
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
草履随船卖,绫梭隔水鸣。
唯持古人意,千里赠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