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四首诗主旨在于建议朝廷分封宗藩以抑制不臣的藩镇。这与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一文意见完全一致。处在王纲解纽的当时,想用血缘纽带加以维系,亦无济于事,但诗人已预感到正在酝酿的藩镇之祸,还是很有意义的。
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四首诗主旨在于建议朝廷分封宗藩以抑制不臣的藩镇。这与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一文意见完全一致。处在王纲解纽的当时,想用血缘纽带加以维系,亦无济于事,但诗人已预感到正在酝酿的藩镇之祸,还是很有意义的。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宗藩削弱,王室不安,这犹如青梧凋落,丹桂随即受风霜威胁一样。
自古以来,作为王朝骨干的宗藩强大了,就不至有朝一日会出现不臣服的藩镇。
只要当今那位力行俭德的君王,终能依照古代封建的办法,授钺亲王,派遣他们分赴各个遥远的领地,天下就会太平。
难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只有虞舜才能做到?
(1)亲贤:指同姓。
(2)卑宫:卑陋的宫室。
(3)韶:虞舜乐名。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共房头??,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繇拾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
至今劳圣主,可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
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丹陛犹敷奏,彤庭欻战争。
临危对卢植,始悔用庞萌。
御仗收前殿,凶徒剧背城。
苍黄五色棒,掩遏一阳生。
古有清君侧,今非乏老成。
素心虽未易,此举太无名。
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
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