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山歌

〔唐代〕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作品简介

《阆山歌》是杜甫以七言歌行体描绘巴蜀奇景的山水诗,在动荡时局中展现自然的永恒力量。前四句以"灵山白""玉台碧"的强烈色彩对比,勾勒阆中(今属四川)的险峻地貌;"欲尽不尽云""将崩未崩石"的张力性描写,赋予山水以动态的生命感。后四句"根无鬼神"的理性认知与"气敌嵩华"的审美震撼并置,在"中原格斗"的乱世背景下,突显"茅斋青壁"所象征的精神坚守。全诗将地理奇观与历史忧思熔铸一体,体现杜甫晚期山水诗的雄浑境界。

创作背景

《阆山歌》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流寓阆州时。时安史之乱虽平,但吐蕃侵占陇右,"中原格斗"指仆固怀恩叛乱。诗中"嵩华"(嵩山华山)与"阆山"的比拟,既赞巴蜀山水之雄,亦含对中原故土的眷恋。"茅斋青壁"的理想,折射出诗人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安顿的永恒课题。

翻译注释

翻译

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树上浮着欲尽不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注释

(1)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点出阆州名山及其方位。灵山在阆州城东北十里,传说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上有玉台观,唐滕王(李元婴)所造。杜甫另有《玉台观》诗。灵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壶”。

(2)松浮欲尽不尽云:写山上,欲尽不尽云,即所谓薄云。松浮:指松枝在摇动。

(3)江动将崩未崩石:写山脚,将崩未崩石,即所谓危石。江动:指江水在涌动。未:一作“已”。

(4)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先写出脚下,后写山上。根,石根,亦即山根。江流汹涌而石根不崩,安知不是有鬼神呵护。所以浦起龙说:“那知其无,正见其有。”气,气象。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是说灵山、玉台可与嵩华并高。见阆山而联想嵩华,已逗下“中原未归”意。

(5)中原:地区名。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此指前者。

(6)格斗:指安史之乱。

(7)应结茅斋著青壁:一作“应著茅斋向青壁”。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全文拼音版

lángshān
lángzhōuchéngdōnglíngshānbáilángzhōuchéngběitái
sōngjìnjìnyúnjiāngdòngjiāngbēngwèibēngshí
zhīgēnguǐshénhuìjuésōnghuá
zhōngyuándòuqiěwèiguīyīngjiémáozhāizhùqīng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相关推荐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

〔宋代〕辛弃疾

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

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中:云出早,鸟归迟。

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

〔宋代〕苏轼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度浮桥至南台

〔宋代〕陆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九日次韵王巩

〔宋代〕苏轼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三岔驿

〔明代〕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蝶恋花·九十韶光如梦里

〔清代〕文廷式

九十韶光如梦里,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咏三良

〔魏晋〕陶渊明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