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句原文翻译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赞美你这相门之女,崇尚学道爱好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白玉般的素手捧起青霭,锦罗衣衫连带着紫色的云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那就同往庐山屏风叠去,乘青鸾,执玉鞭。
注释
(1)多:推重,赞美。
(2)相门女:李白妻子宗氏系宗楚客之女,宗楚客在武则天及唐中宗时曾三次拜相。一说指李腾空。
(3)屏风叠:在庐山五老峰下,九座山峰重叠,状如屏风,故名。
(4)著玉鞭:一作“不著鞭”。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
赞美你这相门之女,崇尚学道爱好神仙。
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
白玉般的素手捧起青霭,锦罗衣衫连带着紫色的云烟。
一往屏风叠,乘鸾著玉鞭。
那就同往庐山屏风叠去,乘青鸾,执玉鞭。
(1)多:推重,赞美。
(2)相门女:李白妻子宗氏系宗楚客之女,宗楚客在武则天及唐中宗时曾三次拜相。一说指李腾空。
(3)屏风叠:在庐山五老峰下,九座山峰重叠,状如屏风,故名。
(4)著玉鞭:一作“不著鞭”。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写作者送妻子上庐山访道的情景,诗中描绘了女道士清幽的居住环境和闲适的修道生活,表达了经历风雨沧桑后李白夫妇二人坚贞美好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因社会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向往出世的思想。组诗语言简洁细腻,风格含蓄柔婉,在李白诗中别具一格。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是李白的晚年作品,是李白留传下来的最后两首赠内诗。他曾陪同妻内,为寻找庐山女道士李腾空翻重山,越峻岭,一路上远迩幽寂,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写下了这《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詹锳认为此诗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李白诗文系年》云:“腾空既贞元中尚在人间,此诗之作,疑当在太白晚年。”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认为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春末,李白遇赦归豫章与宗氏重聚后,送其往庐山时作。郭沫若认为,李白此时“已年逾六十,因过分失意而迅速衰老,对于道教的迷信已逐渐破除。然而宗氏则愈益醉心隐逸,看来他们两人可能是在那时作了情投意合的最后诀别”。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
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
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