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秋歌》是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中的第三首,以秋夜长安为背景,描写了思妇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前两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勾勒出典型的秋夜图景,后四句抒发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与闺怨诗相结合的独特风貌,是李白乐府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子夜吴歌》是南朝乐府旧题,李白沿用此题创作了四首分咏四季的诗。此诗创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战事频繁,大量男子被征召戍边。李白借乐府旧题,以秋夜捣衣为切入点,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诗中"玉关"即玉门关,代指边塞战场;"良人"指丈夫。诗人通过思妇之口,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翻译注释
翻译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
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注释
(1)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千家万户。
(3)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4)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5)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6)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国风·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7)罢:结束。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子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四时歌·绣带合欢结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
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子夜警歌二首·其二
恃爱如欲进,含羞出不前。
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子夜四时歌·自从别欢后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子规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
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
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