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五首·其五

〔唐代〕杜甫

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

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作品简介

《有感五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政论诗。这五首诗提出息战、行俭德、封建的文治主张,呼吁君主下“哀痛诏”罪己,与民更始,抒发了作者在当时复杂时势下特有的情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政治情况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全诗富于政论色彩,又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第五首诗“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邻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是武重文轻的具体表现。与第二首一正一反,托出杜甫的文治思想。第五首乃言表奏中之所不敢言,将第一首“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的问责,追进至人主:不信任武臣致使“兵残将自疑”,而偏重、姑息武人又致使文治不振,唯有人主自律,“愿闻哀痛诏”,才有中兴的希望。

创作背景

《有感五首》一般认为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杜甫在梓州一带。而杨伦持不同观点:“此诗或编在广德元年之春,事迹既多不合。或编在是年冬,方当蕃寇狓猖,乘舆播越,岂宜有‘慎勿吞青海’语,且此时而欲议封建,则亦迂矣。详其语意,当是收京后广德二年(764)春作。盖吐蕃虽退,而诸镇多跋扈不臣,公复忧其致乱,作此惩前毖后之词。未几,仆固怀恩遂引吐蕃、回纥入寇,亦已有先见。所谓编次得,则诗意自明也。”这五首诗和当时国家的政治军事有密切关系。

翻译注释

翻译

盗贼已经歼灭人心还是混乱,军队无事将领反而自我惊恐起来了。

登坛拜将是真拜将而不是假节,你们报答君主为什么还有迟疑?

藩镇权重,郡守不得自主,领郡没有气色,赴任也有怨词。

希望能听到哀痛之诏,庄严的皇上能抚恤穷苦百姓。

注释

(1)登坛名绝假:登坛:谓登坛拜将。名绝假:言真拜之,非特假节而已。

全文拼音版

yǒugǎnshǒu··
dàomièrénháiluànbīngcánjiāng
dēngtánmíngjuéjiǎbàozhǔěrchí
lǐngjùnzhézhīguānjiēyǒu
yuànwénāitòngzhàoduāngǒngwènchuāng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观大散关图有感

〔宋代〕陆游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

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

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

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

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宋代〕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过吴江有感

〔清代〕吴伟业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阅史有感

〔宋代〕文彦博

缥帙青箱次第开,慨然英气转难裁。

莫言美事俱长往,须有清风属后来。

弹铗始知皆琐旅,枕戈方信是雄才。

平生自况真非薄,只是休容楚鸩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