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夏歌》是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中的第二首,以夏日荷花为背景,借西施采莲的传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秀丽画卷。前两句写镜湖荷花盛开的壮丽景象,后四句引入西施采莲的典故,既展现自然之美,又暗含历史韵味。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将自然风光与人文传说巧妙融合,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子夜吴歌》是南朝乐府旧题,李白沿用此题创作了四首分咏四季的诗。此诗作于李白漫游越地(今浙江绍兴一带)时,诗人深受吴越民歌影响,以《子夜吴歌》旧题写四时风物。诗中“镜湖”即鉴湖,是越地名胜;“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传说曾采莲于若耶溪。李白借西施的故事,既赞美了江南夏日的生机盎然,又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遐想,使诗歌更具悠远的情致。
翻译注释
翻译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注释
(1)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2)菡萏: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3)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4)回舟不待月: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5)越王:指越王勾践。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子规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子夜歌二首·其一
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
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子夜歌二首·其二
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
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子初郊墅
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腊雪已添墙下水,斋钟不散槛前云。
阴移竹柏浓还淡,歌杂渔樵断更闻。
亦拟村南买烟舍,子孙相约事耕耘。
子夜四时歌·渊冰厚三尺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子夜警歌二首·其二
恃爱如欲进,含羞出不前。
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
子规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