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代〕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作品简介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沉郁之作,以乱世离情写家国忧思。诗中"戎马交驰际"点明时代背景,"柴门老病身"自陈困境,"把君诗过日"见相知之情,"念此别惊神"结以无限悲慨。全诗语言朴拙如老树著花,将个人病困与战乱离殇交织,在40字中完成从私谊到时代的情绪递进,展现了杜甫晚期"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凝练诗风。

创作背景

《赠别郑炼赴襄阳》此诗实作于大历四年(769年)秋,杜甫58岁漂泊江陵时。值梁崇义襄阳叛乱,友人郑炼冒险北行。诗中"惊神"之叹,既忧友人安危,更伤"戎马"再起的国运。作品较《登高》更显衰颓,三个月后杜甫即离荆南赴湖南,此诗成为其湖北时期的绝笔之一,堪称"诗史"链条的关键环节。

翻译注释

翻译

军马交相奔驰之际,我在草堂拖着又老又病的身子。

拿着你的诗拜读以度时日,想到此次分别内心就不能平静。

我所在的峨眉日色晚,你要去的岘首春意生,地阔天高再难以相见。

请为我在襄阳年高望重的人中,尝试寻访像庞德公那样的高士。

注释

(1)戎马交驰:宝应元年,史朝义陷营州;羌、浑、奴刺陷梁州;吐蕃陷秦、成、渭等州。

(2)柴门:指草堂。

(3)老病身:杜甫自况。

(4)把君诗:捧着您的诗章。

(5)过日:打发时光。

(6)惊神:神情不安。

(7)峨眉:山名,在四川I成都市西南方,此指代作者所居的蜀地。

(8)岘首:岘山,在湖北襄阳市东南,此指代郑炼所赴之襄阳。

(9)耆旧:旧交。

(10)觅:寻觅。

(11)姓庞人:指东汉襄阳隐士庞德公。躬耕于岘山,刘表屡邀而不出,后隐居鹿山,采药不返。这里借“觅姓庞人”,既暗示郑炼所赴之地襄阳,又表达了诗人归隐襄阳山中的意愿。

全文拼音版

zèngbiézhèngliànxiāngyáng
róngjiāochícháiménlǎobìngshēn
jūnshīguòniànbiéjīngshén
kuòéméiwǎntiāngāoxiànshǒuchūn
wéijiùnèishìxìngpángrén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其诗深刻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晚年漂泊西南,贫病交加,最终病逝于湘江舟中,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赠琮公

〔唐代〕韦应物

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

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

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

此道本无得,宁复有忘筌?

赠内

〔唐代〕白居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赠女冠畅师

〔宋代〕秦观

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纱裹寒玉。

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

雾阁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

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赠新平少年

〔唐代〕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韝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赠嵩山焦炼师

〔唐代〕李白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铭骨誓相学。

赠郭季鹰

〔唐代〕李白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