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历经艰险逃至凤翔后,追述遭遇、抒发忧怀之作。诗中真实记录了战乱中百姓的悲惨遭遇和诗人与家人离散的痛苦,展现了杜甫"诗史"般的写实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是研究杜甫生平和安史之乱的重要文献。
述怀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述怀》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夏,杜甫从沦陷的长安逃至凤翔投奔肃宗朝廷后。诗中"潼关破"指756年哥舒翰兵败潼关、长安沦陷;"麻鞋见天子"生动记述了杜甫面见肃宗的窘迫形象;"寄书问三川"则表达了对鄜州家人的深切担忧。这是杜甫在获得左拾遗官职后,对国破家亡遭遇的血泪记述。
翻译注释
翻译
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子儿女隔绝很久。
今夏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老丑。
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还在否。
听说家乡一带同遭祸患,疯狂杀戮乃至鸡和狗。
山中的茅屋早已破漏,有谁还能在门户中留守。
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未朽。
能有几个人保全性命,一家人岂能相伴为偶。
高山上有猛虎出没,心中郁结摇头叹气。
自从寄出去一封书信,至今已是十月以后。
反倒害怕消息传来,心中除此别无他有。
国家命运刚要中兴,年老后比平时更爱饮酒。
想到日后欢会的时候,恐怕成为一个贫穷孤独的老叟。
注释
(1)隔绝久: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
(2)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3)得西走: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
(4)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5)涕泪受拾遗: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6)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吴祥农云:“公不顾家而西走,及得去而不敢言归,大忠直节,岂后世所及?”
(7)三川:县名,在鄜州。
(8)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
(9)罹祸:即遭难。
(10)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11)嵚岑:山高峻貌。
(12)猛虎:喻贼寇的残暴。
(13)郁结:心上的疙瘩。
(14)回我首:摇头叹气。
(15)耽酒:即嗜酒。
(16)叟:是年老的称呼,杜甫这时四十六岁。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
相关推荐
召南·殷其雷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自遣
了然知是梦,既觉更何求?
死入孤峰去,灰飞一烬休。
云无空碧在,天静月华流。
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
望月有所思
九秋凉风肃,千里月华开。
圆光随露湛,碎影逐波来。
似霜明玉砌,如镜写珠胎。
晚色依关近,边声杂吹哀。
离居分照耀,怨绪共裴徊。
自绕南飞羽,空忝北堂才。
绛都春·春来雁渚
春来雁渚。弄艳冶、又入垂杨如许。困舞瘦腰,啼湿宫黄池塘雨。碧沿苍藓云根路。尚追想、凌波微步。小楼重上,凭谁为唱,旧时金缕。
凝伫。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强醉梅边,招得花奴来尊俎。东风须惹春云住。囗莫把、飞琼吹去。便教移取熏笼,夜温绣户。
南亭偶题
城下水萦回,潮冲野艇来。
鸟惊山果落,龟泛绿萍开。
白首书千卷,朱颜酒一杯。
南轩自流涕,不是望燕台。
故人寄茶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馀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腊日宣诏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兵乱后杂诗·其一
晚逢戎马际,处处聚兵时。
后死翻为累,偷生未有期。
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
欲逐范仔辈,同盟起义师。
浣溪沙·路转峰回出画堂
路转峰回出画堂,一山枫叶被残阳。看来浑未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