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唐代〕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品简介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中唐咏史怀古诗的典范,以燕子视角见证豪门兴衰。诗中"朱雀桥边野草花"渲染荒凉氛围,"乌衣巷口夕阳斜"定格历史黄昏,"旧时王谢堂前燕"构筑时空穿越,"飞入寻常百姓家"完成命运反转。全诗语言平易而意蕴深刻,通过小景物与大历史的巧妙对接,展现"世变沧桑"的永恒主题,体现了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哲学,成为金陵怀古的绝唱。

创作背景

《乌衣巷》此诗作于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途经金陵时。作为"永贞革新"失败者,诗人借东晋王谢家族的没落,抒写政治挫折的体悟。作品诞生于中唐藩镇割据期,其"燕子易主"的意象,既讽喻权贵难逃历史规律,也暗含对自身遭遇的豁达,反映了士人在时代剧变中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翻译注释

翻译

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注释

(1)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2)乌衣巷: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3)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4)寻常:平常。

全文拼音版

xiàng
zhūquèqiáobiāncǎohuāxiàngkǒuyángxié
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ànfēixúnchángbǎixìngjiā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中期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他出身儒学世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风雄健豪迈,兼具哲理与民歌风味,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广为传诵。刘禹锡早年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谜,但始终乐观豁达。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的诗文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禹锡的诗

相关推荐

乌夜啼

〔唐代〕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乌生

〔两汉〕汉乐府

乌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树间。

唶我!秦氏家有游遨荡子,工用睢阳强,苏合弹。左手持强弹两丸,出入乌东西。

唶我!一丸即发中乌身,乌死魂魄飞扬上天。阿母生乌子时,乃在南山岩石间。

唶我!人民安知乌子处,蹊径窈窕安从通,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复得白鹿脯。

唶我!黄鹄摩天极高飞,后宫尚复得烹煮之。鲤鱼乃在洛水深渊中,钓竿尚得鲤鱼口。

唶我!人民生各各有寿命,死生何须复道前后!

乌啄疮驴歌

〔宋代〕王禹偁

商山老乌何惨酷,喙长于钉利于镞。

拾虫啄卵从尔为,安得残吾负疮畜。

我从去岁谪商於,行李惟存一蹇驴。

来登秦岭又巉岭,为我驮背百卷书。

穿皮露脊痕连腹,半年治疗将平复。

老乌昨日忽下来,啄破旧疮取新肉。

驴号仆叫乌已飞,劘嘴整毛坐吾屋。

我驴我仆奈尔何,悔不挟弹更张罗。

赖是商山多鸷鸟,便问邻家借秋鹞。

铁尔拳兮钩尔爪,折乌颈兮食乌脑。

岂唯取尔饥肠饱,亦与疮驴复雠了。

乌栖曲

〔唐代〕王昌龄

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邪。

柳树鸟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

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