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翻译注释
翻译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
(1)江:长江。
(2)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
(3)幽径:僻静的小路。
(4)晋代:指东晋,晋室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5)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
(6)古丘:古坟。
(7)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其旧址为今三山街。
(8)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9)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
(10)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因江水外移,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11)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既指诗人西北望长安所见实景,又比喻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12)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李白的诗
相关推荐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登总持寺浮图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登黄鹤矶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登总持阁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登华岳南峰极顶
踏破白云千万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