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两汉〕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作品简介

《苦寒行》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征讨高干时作的一首乐府诗。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艰苦和冰天雪地中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厌战情绪,但主要反映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这首诗前四句白描写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艰险难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惊惧、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叹息、忧郁和思归。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全诗语言苍凉悲壮,沉郁浑厚。

创作背景

《苦寒行》这首诗是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春,曹操亲征高干途中于鞍马间作成的。公元204年(建安九年)时,高干因慑于曹操的武力而归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乌桓之机,举兵反叛盘踞壶关口。为了平定北方,彻底铲除袁绍势力,曹操带着连年征战的疲劳,翻越巍峨险峻的太行山,又率师北上作战。

翻译注释

翻译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

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

风吹树木声萧萧,北风呼啸发悲号。

熊罴当路面对我蹲坐,虎豹夹道发威狂嚎叫。

溪谷荒凉人烟少,大雪纷纷漫天飘。

抬头远望长声叹息,长途跋涉思绪如潮。

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

水深桥断难前进,大军徘徊半路上。

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

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

想起那篇《东山》诗,深深触动我的哀伤。

注释

(1)太行山:绵延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山脉。

(2)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3)巍巍:高耸的样子。

(4)诘屈:曲折盘旋。

(5)摧:毁坏、折断。

(6)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7)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8)溪谷:山中低洼有水处。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处说“少人民”,言山中人烟稀少。

(9)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样子。

(10)延颈:伸长脖子(远眺)。

(11)怀:怀恋、心事。

(12)何:多么。与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

(13)东归:指归故乡谯郡。作者谯(今安徽亳县)人,在太行之东,故云“一东归”。

(14)绝:断。

(15)中路:中途。

(16)薄暮:黄昏。

(17)担囊:挑着行李。

(18)行取薪:边走边拾柴。

(19)斧冰:以斧凿冰取水。

(20)东山:《诗经》篇名。据毛序,本篇为周公东征,战士离乡三年,在归途中思念家乡而作。

(21)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

全文拼音版

hánxíng
běishàngtàihángshānjiānzāiwēiwēi
yángchángbǎnchēlúnwéizhīcuī
shùxiāoběifēngshēngzhèngbēi
xióngduìdūnbàojiā
shǎorénmínxuěluòfēifēi
yánjǐngchángtànyuǎnxíngduōsuǒ怀huái
xīndōngguī
shuǐshēnqiáoliángjuézhōngzhèngpáihuái
huòshī宿
xíngxíngyuǎnréntóngshí
dānnángxíngxīnbīngchízuò
bēidōngshānshīyōuyōu使shǐāi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他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制,唯才是举,奠定曹魏基业。其诗慷慨悲凉,开创“建安风骨”,代表作《短歌行》《观沧海》等气魄雄浑。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世称“魏武帝”,其文治武功与文学成就对三国历史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又备受推崇的复合型人物。

曹操的诗

相关推荐

苦昼短

〔唐代〕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苦寒行

〔宋代〕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苦寒行

〔唐代〕齐己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苦斋记

〔明代〕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苦楝花

〔唐代〕温庭筠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

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

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

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苦哉行五首·其四

〔唐代〕戎昱

妾家清河边,七叶承貂蝉。

身为最小女,偏得浑家怜。

亲戚不相识,幽闺十五年。

有时最远出,秪到中门前。

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

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

匈奴为先锋,长鼻黄发拳。

弯弓猎生人,百步牛羊膻。

脱身落虎口,不及归黄泉。

苦哉难重陈,暗哭苍苍天。

苦哉行五首·其三

〔唐代〕戎昱

登楼望天衢,目极泪盈睫。

强笑无笑容,须妆旧花靥。

昔年买奴仆,奴仆来碎叶。

岂意未死间,自为匈奴妾。

一生忽至此,万事痛苦业。

得出塞垣飞,不如彼蜂蝶。

苦哉行五首·其五

〔唐代〕戎昱

可汗奉亲诏,今月归燕山。

忽如乱刀剑,搅妾心肠间。

出户望北荒,迢迢玉门关。

生人为死别,有去无时还。

汉月割妾心,胡风凋妾颜。

去去断绝魂,叫天天不闻。

苦笋赋

〔宋代〕黄庭坚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

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

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

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苦寒吟

〔唐代〕刘驾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

鸟声有悲欢,我爱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