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眼中”所见所闻的描写,抒写了诗人在饱尝丧乱之苦以后,对世事已经心灰意冷,只愿寻一幽静处所去过那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的意愿。全诗感情激烈,充满悲愤和惆怅,将忧国忧民而又无力回天的情绪表现的细致入微。
眼中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金宣宗天兴三年(1234)金亡后,诗人被蒙古军押至山东聊城,住在城内至觉寺。是年深秋,诗人看着国破亲离,天下纷扰,自己又被拘管聊城,苦度着压抑凄凉的亡国囚徒生活,一时间,不由得心寒意冷,只想归隐青山,送却残年,于是作下《眼中》该诗篇。
翻译注释
翻译
满眼的时局政事越来越混乱,寒窗下身裹棉被,彻夜无眠。
思念那骨肉兄弟,各在他乡,难以相见,痛悼我衣冠之士,苟活今日,是何岁年?
枯槐上聚集了蚁群无数,终不过南柯一梦,没有多少地盘,秋水中鸣噪着井蛙声声,却也能平添乐趣,自成一天。
哪里能寻觅僻静的青山,远远地隔开人世的尘土,我想要搭个小小的茅寮,打发这头发花白的晚年。
注释
(1)时事:时局,政事。
(2)纷然:混乱的样子。蒙古灭金后,政局极其混乱,因此诗中有此“时事纷然”的感慨。
(3)拥被:捂着被子,围着被子。
(4)骨肉他乡各异县: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句意。
(5)衣冠:就是衣冠之士。衣冠,古代士大夫的穿戴,因此,借用来指读书人,也指世族或官绅。
(6)今日是何年:等于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年头”。
(7)枯槐聚蚁无多地:唐李公佐作《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见去到大槐安国,娶了公主,当了南柯太守,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才发现所谓大槐安国只不过是庭前老槐树下的一个蚂蚁窝。后来便用“南柯”或“南柯梦”来表示富贵无常或人生如梦之意。诗中暗用这一典故,是借以表达作者在国破身囚之际的那种“人生如梦”的深痛感慨。
(8)秋水鸣蛙自一天:既是写实际的景色,又是暗用《庄子·秋水》中井蛙的典故。元好问在诗中用这一典故,似是表示宇宙广阔,天意茫茫,自己无须心胸狭隘,为一国之兴亡而躅躅于怀。这与“枯槐”句一样,都是在亡国惨痛中的激愤之语,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此时想隐居青山,自成一清静天地的心情。自一天,自是一个天空,也就是自成天地的意思。一天,整片青天。
(9)尘土:比喻污浊的人世。
(10)庵:小草屋,茅寮。
(11)华颠:花白的头顶,这里是借指晚年。颠,头顶,脑袋。
全文拼音版
作者介绍
元好问的诗
相关推荐
眼儿媚·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
眼儿媚·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眼儿媚·平沙芳草渡头村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上下,流莺来往,无限销魂。
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沉温。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眼儿媚·萋萋芳草小楼西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眼儿媚·林下闺房世罕俦
林下闺房世罕俦,偕隐足风流。今来忍见,鹤孤华表,人远罗浮。
中年定不禁哀乐,其奈忆曾游。浣花微雨,采菱斜日,欲去还留。
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眼儿媚·垂杨袅袅蘸清漪
垂杨袅袅蘸清漪。明绿染春丝。市桥紧马,旗亭沽酒,无限相思。
云梳雨洗风前舞,一好百般宜。不知为甚,落花时节,都是颦眉。